中国诗歌博大精深,仅从量上来讲,诗人、诗歌也是恒河沙数,而在唐代,这种艺术形式更是大放光彩并登峰造极。至今,唐诗存世的作品中,诗歌达五万五千七百三十首,句子共三千零六十条,所涉及的唐代诗人共计三千七八百位。不论诗作,还是诗人,都如浩瀚的夜空,繁星闪烁。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文学群体,没有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是不行的。所以,我选择了一个和唐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紧密相关的世家大族——河东裴氏来切入,将河东裴氏诗人创作的诗歌搜集、整理、解读、注释,编著成书《史诗合一——唐代裴氏诗解读》,以期窥得大唐诗歌、社会、文人和文化之一斑。
世家大族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阶段上出现的一个历史现象,曾经是那段历史中生产关系的支配者,并在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具有极大的社会影响。河东裴氏即其一。河东裴氏的祖居地,在今山西闻喜县。闻喜县,汉代属河东郡,故称河东裴氏。河东裴氏是中古时期的名门大族之一,从汉末到唐末的八百年间,裴氏族人一直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上,而且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诸多领域,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据正史记载,裴氏杰出人物有:东汉时,治理西域的敦煌太守裴遵和裴岑;在汉献帝朝任职的、 戡乱功臣、平定“李傕之乱”的尚书令裴茂。裴茂是裴氏三祖——裴潜、裴徽、裴辑的父亲,开出著名的裴氏三眷五房,奠定了河东裴氏在以后的发展。南朝宋时,平定“涪蜀之乱”,攻破仇池的裴方明。隋朝时,与苏威等修订律令的散骑常侍、左庶子裴政;主持“大索貌阅” 的民部侍郎裴蕴。隋文帝时,裴矩出使东突厥,恢复了隋与东突厥的友好关系。隋炀帝时,裴世清率领使团出使日本,直接推动了隋代中日关系的发展。到了唐代,随着唐王朝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裴氏族人在各个领域继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据不完全统计,史籍上有名字可查的裴氏族人(包括未注明官职者)约有600余人,其中在唐一代任宰相者达17人;任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按察使、经略使、兵马使者达21人;任将军、都督、都护者15人;任尚书、卿、大夫、监者26人;任刺史、尹者91人;为驸马者10人(以上每人均以一职统计),其他以下各类官员已无法细算,由此足见唐代裴氏之盛。
世族和诗歌是两个相互作用力,互相促进,彼此制约,解读出来,看到的是整个社会的立体图景。因此,本书《史诗合一——唐代裴氏诗解读》以《全唐诗》《全唐诗补编》等典籍为据,从中搜罗、整理出39位裴氏诗人及其流传下来的234首诗歌,并给诗人作简洁而又详实的传记,且对诗歌进行解读和注释,这将填补唐诗领域的一大空白,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书裴氏诗人概况。要解读作品,首先应该对作者有所了解,这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唐代裴氏写诗的人,远远超过39人,最起码那些参加了科举考试的裴氏族人写了诗,可惜很多没有流传下来。在整理诗人传记资料时,我有些发现,并作了调整:
1、裴漼、裴璀。《全唐诗》第012卷第088首《郊庙歌辞。享龙池乐章。第十章》,署名的作者是裴璀。《全唐诗》第108卷第007首《奉和圣制龙池篇(第十章)》,署名的诗人是裴漼。两首诗内容相同,标题略有差异,根据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以及诗人生平经历,避免重复,本书只取裴漼。
2、裴達、裴逵。《全唐诗》第288卷第017首《小苑春望宫池柳色》,署名诗人是裴達,并作介绍:大历进士第。《全唐诗》第288卷第018首《南至日太史登台书云物》,署名作者是裴逵,并作介绍:大历进士第。通过查询《登科记考》大历年间进士及第名单,只有裴達。于是本书将这两首的作者都定为裴達。
3、裴次元、裴元。《全唐诗》第466卷第025首《律中应钟(一作裴元诗)》署名作者为裴次元。《全唐诗》第780卷第003首《律中应钟(一作裴次元诗)》诗人署名为裴元。裴元 在史籍上没有任何生平资料。在此,我们选择保留裴次元。
4、裴乾馀、裴虔馀。《全唐诗》第597卷第020首《早春残雪》,署名作者为裴虔馀。《文苑英华》中作裴乾馀。根据裴虔馀及其父亲裴夷直的生平经历,推断裴虔馀大约出生在敬宗宝历元年(825年),不可能元和十五年(820)登进士第。所以,在本书中《早春残雪》作者署名为裴乾馀。
5、《白牡丹》作者应为裴潾。《白牡丹》这首诗为《全唐诗》第124卷第021首、第280卷第053首、第507卷第015首,作者分别为裴士淹(?—774年)、卢纶(739年-799年)、裴潾(?—838年)。而根据《白牡丹》写作背景分析,这首诗应写于大和中(831年左右),结合这三位诗人的生平,因而判定《白牡丹》这首诗的作者应为裴潾。
6、裴夷直、令狐楚。《全唐诗》第334卷第030首《李相薨后题断金集(一作裴夷直诗)》:“一览断金集,载悲埋玉人。牙弦千古绝,珠泪万行新。”署名作者为令狐楚。《全唐诗》第513卷第020首《题断金集后(一作令狐楚诗)》:“一览断金集,再悲埋玉人。牙弦千古绝,珠泪万行新。”署名作者为裴夷直。根据令狐楚、裴夷直两人的生平经历、为官之路以及他们各自与“李相”李逢吉的关系,来判断这首诗的作者究竟是谁?令狐楚长年担任地方节度使,政绩显著,擅写诗文,与李逢吉来往密切,唱和诗很多。令狐楚将两人的唱和诗编辑成《断金集》。裴夷直近十五年的幕府生涯中,任职李逢吉幕时间最长。裴夷直与李逢吉的关系是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牙弦千古绝,珠泪万行新”反映的是仲子期和伯牙的知音关系,由此判定《题断金集后》一诗的作者并非裴夷直,而是令狐楚。所以本书没有收录、解读这首《题断金集后》。
7、裴说有二人。从《蔷薇》这首诗里“曾葬西川织锦人”来分析,此诗作于西川,而唐末状元诗人裴说素来流落湖湘。再从史志来看,在中唐时期,有一位曾位居长安丞的裴说,与韦应物(737年—792年)、司空曙有诗歌唱和。北宋钱易撰写的笔记小说《南部新书》中载“裴说,宽之之孙,左西川韦皋幕”。裴宽,679年出生,754年去世。韦皋,745年出生,805年去世。可见在韦皋和韦应物之时,文坛尚有一位裴说。两位裴说生活年代大约相差一百年。但凭现有史料,很难区分哪一首是哪一个裴说的。
本书裴氏诗歌概况。裴氏诗人群,上至宰相公卿、一般仕宦,下至布衣隐士,还有女性诗人。因此写作的题材非常广泛,这里略举几类:
1、应制诗。河东裴氏家族子弟,多居高官要职,与皇亲贵戚近距离接触,更有机会接受钦点,奉和作诗。比如:裴守真《奉和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三首》、裴光庭《奉和御制左丞相说右丞相璟太子少傅乾曜同日上官命宴东堂赐诗》等。
2、边塞诗。边塞诗虽及于四境,但仍以汉代延续下来的幽、并、凉三边为主要的描写范围。这使得边塞诗有着一目了然的北方气氛。不管是征战告捷的喜悦,守城的劳累艰辛,还是环境的寒苦荒凉,边塞诗总是流淌着一股苍凉的阳刚之气。比如:裴漼《奉和御制平胡》、裴说《塞上曲》等。
3、赠别诗。临行赠别,各奔东西,表现最多的是惆怅、恋恋不舍之情。比如:裴度《送刘》、裴夷直《送王缋》等。
4、寄答唱和诗。裴氏诗人作诗多与同僚或友人往来赠答唱和,这类作品比较多。比如:裴翻《和主司王起》、裴贽《答王涣》等。
5、科举试诗。裴氏族人参加科举考试流传下来的作品,比如:裴達《小苑春望宫池柳色》、裴杞《风光草际浮》等。
6、闺怨诗。闺怨诗是一个很古老的题材,作者一般是男性诗人, 以女性的口吻写闺情。比如:裴交泰《长门怨》、裴说《闻砧》等。
7、怀古诗。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比如:裴瑶《阖闾城怀古》等。
裴氏诗就内容题材来说,还有很多类别,以及诗歌所呈现出来的艺术写作风格,本书都作了详细的解读。解读的后面,是与唐代裴氏诗人心灵的交流,是与唐代社会历史文化的对话。史诗合一,史中有诗,诗中有史。任何一个作家总是与他所处的时代紧密相联,作家的精神和时代精神是贯通的,作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也是这样。一个时代文学作品的形成受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唐帝国,空前开放、兼容并包,儒、释、道三教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儒学塑造了裴氏诗人的人格精神与灵魂,道家与释家思想让他们彻悟人生,将自己的精神与心灵腾跃到人世以外的广大宇宙,使其达到飘逸与洒脱的境地,赋予了他们闲适的心态以及超凡脱俗的神采与风韵。总之, 无论在诗歌题材上,还是诗歌艺术手法,还是诗歌人文内涵,唐代裴氏诗人都创造了值得称道的杰出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呈现着别样的风致。
为唐诗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切入点,为中古世族文学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为河东裴氏文化的研究和传播提供一个丰富而且可靠的文本,这就是我编著《史诗合一——唐代裴氏诗解读》的初衷。但时刻担心所搜集的诗人不全、诗作有漏、传记有误、解读注释不到位,毕竟相关的史料短缺,或有记载的也多讹谬散乱、真伪混淆,加上时间仓促、水平有限,书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缺陷,故而恳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予以指正!
标签: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