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羿陵墓上部

0

西安长安区郭杜镇清理的三座宋代李唐王朝后裔家族墓

《文物》2008年06期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2003年4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配合邮电学院南郊新校区体育馆基建工程,在西安市长安区郭杜镇茅坡村南清理了宋代李唐王朝后裔家族墓三座(图一),现简报如下。

一墓葬形制

三座慕葬是在下挖5.5米的建筑基槽内发掘的(墓葬尺寸数据均以基槽底部为准).东西向排列,均为土洞墓,慕道在东,墓室在西。方向在85°~100°之间。

李保枢墓(MI)方向100°。墓道为竖穴式,平面呈东窄西宽的梯形。长3.3、西宽1.5、东宽0.96米,残存壁高1.64米。东端两侧壁面各有一对称三角形脚窝,脚窝下距墓底0.8,长、高均为0.2,进深约0.18米。墓道与墓室之间有宽1.35、进深0.14米的甬道。未发现封门遗迹。墓室为西宽东窄的东西向梯形,长3.55、西宽2.1、东宽1.9米。顶已下塌,壁残高1.3米。墓室两侧壁距墓室口0.6米处各有一对称小拿.大小基本相同,口宽1、高0.6、进深0.5米。该慕早年盗扰,墓室后端及墓道近墓室口北侧各有一椭圆形盗洞。慕室后端盗洞直径约0.62米,墓道盗洞直径约0.84米。葬具为一木棺,朽蚀严重,沿朽迹四周有铁棺钉多枚。木棺平面呈梯形,长2.4、西宽1.3、东宽1,棺板厚约0.05,残高0.3米。骨架仅存肢骨两节及头骨1个,葬式不清。随葬器物有墓碑1件置于墓道内盗洞填土中,蔡志1合置于幕室口,石函1合置于北小拿外,黑釉瓷瓶3件置于两侧小龛内;三系耳瓷瓶1件置于南小龛内;灰陶罐、青釉刻花瓷罐各1件,铜箍2件,置于棺内西端;铜钱散乱置于棺内原骨架处。另外,在清理时发现棺内泥土中有水银遗留(图二)。

李踌墓(M2)方向90°。墓道为台阶状斜坡墓道,平面呈东宽西窄的东西向梯形,残存长2.2、东宽1.8、西宽1.4米。过洞为拱形,宽1.3、高1.8、长2米。天井平面呈长方形,长1.72、宽0.7米,甬道为拱洞,宽11.2、长0.28、高1.8米。封门内外两道,甬道外为土坯封门,土坯东西向卧放,残存下边两层;甬道内为砖门,单砖南北向卧放,仅存下边一层。土坏与砖均长30、宽16、厚6厘米。砖一面有绳纹,与唐墓出土砖相似。台阶状斜坡从墓道东端一直延伸到围道口封门处。菜室东窄西宽,平面呈梯形,长3.9、东宽1.8、西宽2.4米。顶已下塌,壁残高2.3米。墓室中间留有生土棺床,长2.3、宽0.7、高0.3米。慕室及封门外共有小龛6个,封门外小龛位于南壁紧贴封门处,宽0.2、高0.27、进深0.28米。幕室口南壁小龛位于距墓室口0.2米处,龛底高于墓室底0.3、宽0.55、高0.4、进深0.25米,内铺长方形绳纹砖1块。南壁后端小龛位于距后壁0.52米处,宽、残高、进深均为0.9米。后壁南侧小拿其南壁与墓室南壁连为一线,宽0.95、高0.6、进深0.6米。后壁北侧小拿底高于慕室底0.3、宽0.65、高0.6、进深0.28米。墓室口北壁小龛其东壁紧贴墓室口,高、宽、进深均为0.5米。葬具为一木棺,因淤土使木棺漂至距棺床0.6米处,棺已朽,现存木棺朽迹及铁棺钉多枚。棺为长方形,长2.1、宽0.7、棺板厚0.05米。葬式为仰身直肢,头向西。随葬器物有石函1合置于墓室口北壁小龛内;木盒1件置于墓室口南侧小龛砖面上,内有头骨碎片及小串珠5粒;墓志1合置于南壁后端小龛内;瓷瓶7件置于后壁两小龛内外;铜发钗1件置于后壁南侧小龛内;小陶罐2件置于墓室西南角;瓷盒盖1件置于菜室西端;瓷碗、盒各1件置于墓室西端偏南;金镶水晶饰1件置于墓室西南靠南壁处;石砚1件置于棺床西南角;铜镊1件置于棺床东端;铜钱散乱于墓室西南部(图三)。

夫人宋氏墓(M3)方向85°。墓道为竖穴式,平面呈西宽东窄的梯形,长2、西宽1、东宽0.7、残高1.2米。慕室平面为西宽东窄的梯形,长2.5、东宽0.92、西宽1.2、壁残高0.7、墓底距地表6.7米。未发现封门遗迹。墓室西壁正中挖有一小龛,宽0.38、高0.85、进深0.1米。该墓早年被盗扰,在墓道近墓室口处有一直径约0.65米的椭圆形盗洞。葬具为一木棺,木棺已朽,据朽迹及铁棺钉范围看,棺长1.9、宽0.7、棺板厚0.05米。骨架已朽成渣粉状,仰身直肢,头向西。随葬器物有墓志1合镶嵌于墓室西壁小龛内;陶罐1件置于棺外西北角;另有圆珠形金饰、银钗各1件,铜花形饰2件,均置于头部周围;铜钱散乱置于骨架范围内(图四)。

二 出土器物

M1出土器物12件,另有铜钱56枚。灰陶罐1件(M1∶1)。残。大口外侈,圆唇,束颈,圆弧腹,下腹近底处内弧,肩部两侧原有竖状系耳,现仅存残迹。身饰按压竖向暗纹。口径9.8、腹径12.3、底径5.5、高11厘米(图五、一○∶1)。

瓷器 5件。

青釉瓷罐1件(M1∶2)。侈口,尖唇,低颈稍内弧,平肩外斜,筒形腹,腹壁外弧,近底处内收,平底,圈足,足底有支垫痕3处。圆形盖,连弧形沿,中间有上细下粗圆形纽,组顶残缺,子口。身刻有纹饰,肩部为外向连弧一周、腹为折枝花,其下为仰莲花瓣一周。口径5.5、腹径9、底径5.6、通高12.7厘米(封三∶1;图O∶8)。

瓶4件。黑釉瓷瓶3件,大小相差不大。小盘口.低颈内束,圆肩或溜肩,筒状腹,下部近底处弧收。平底2件,假圈足1件。腹内壁通体均有宽约!厘米的凹弦纹数周,外壁凹弦纹隐约可见。标本M1∶6,残,从肩腹相接处残迹断面看有渗釉现象,为分开制作后粘合在一起的。内外通体施釉,内酱黄色,外黑色不到底。胎土黄色。口径6.3、腹径18、底径9.6、高31.2厘米(图六、一○∶2)。标本M1∶10,肩部较圆鼓,有粉红色物封口,内装液体状物,似为酒。口径11.2、腹径16.8、底径11.3、高33.7厘米(图七、一○∶3)。标本M1∶11,肩部较圆弧,圈足,有粉红色物封口。口径6.3、腹径19、底径12、高32.5厘米(图八、一O∶4)。三系瓷瓶1件(M1∶7),口微敛,平沿外斜,圆唇,高斜领,弧肩曲腹,体瘦长,平底,颈肩处有三竖形系耳。口至肩部施酱釉,呈酱灰色。口径4、腹径8.4、底径5.5、高23.4厘米(图九、一O∶5)。

铜箍2件。均残,形制、大小相同。标本M1∶3,长方形,四角圆弧。内壁平,外壁略圆弧。出土时内壁粘有木朽迹。长3.3、宽1.9、高1、壁厚0.25厘米(图一○∶6)。

水银标本M1∶4,出土于棺内,与泥土混杂在一起。保留完好,银白色,可流动。

石函1合(M1∶12)。长方体,盖需顶。四壁向下略有收分,内凿刻粗糙,四壁向下稍内收,内有焚烧过的纸状物残迹。盖四刹及身四壁均线刻牡丹花纹。函长42.5、宽34、高12,内长34、宽25、深5.5厘米。盖长44.5、宽36、高8、四边厚3,顶面长26.5、宽22厘米(图一○∶7)。

铜钱56枚((M1∶5)。其中"开元通宝"11枚,"至道元宝"2枚(楷书、草书各1枚),"景德元宝"43枚(图一一)。

墓碑1件(M1∶9)。出土时位于盗洞内填土中。长方形丰首,下有榫,原应立于地表。碑面竖刻文字3行,为"故赠尚书虞部员外郎李府君并河南县太君窦氏衬此坟戊午年六月五日殡孤子三班奉职援弟璞弟尚书屯田员外郎珞弟琢等立"。碑长70、宽20.2、厚13.榫长10、宽8、高5厘米(图一二)。

墓志1合(M1∶8)。正方形。盖露顶,四边线刻海棠花朵,中间阴刻"大宋故李虞部墓志铭"9字,四刹两端饰牡丹纹.其间分别线刻四神之-。志石四侧线刻十一生肖图案。边长62、志、盖各厚13厘米。志文隶书,共35行,满行44字。为大宋故赠尚书虞部员外郎李公保枢墓志(图一三)。

M2出土器物23件,另有铜钱204枚。陶罐2件。均为大口,平底。标本M2∶9,红陶。敛口,平沿,斜颈,圆弧腹,下腹内弧。口径13、腹径15.9、底径7.4、高9.7厘米(图一四、二六∶1)。标本M2∶10,灰陶。口微侈,圆唇,束颈,圆腹,下腹内弧,肩部原有竖形系耳。口径15、底径6.2、高11.9厘米(图二六∶2)。

瓷器 9件。

瓶6件。小口,圆形腹,内腹壁通体有宽约1厘米的凹弦纹数道,外壁凹弦纹有的明显,有的不明显。可分为2型。

A型3件。大小基本相同。低颈内束,简形腹,下腹弧收,内外均施釉,内釉色较浅,外釉不到底。标本M2∶1.盘口,尖唇,鼓肩,平底,圈足。肩饰折棱一周。施酱黑色釉。口径6、腹径19、底径11.5、圈足高0.5、通高32.8厘米(图一五、二六∶3)。标本M2∶5,直口,圆唇,溜肩,假圈足,平底。施绿釉,色泛白。口径6.4、腹径19、底径12、高34.7厘米(图一六、二六∶4)。标本M2∶6,盘口,圆唇,鼓肩,假圈足,平底。腹壁凹弦纹明显,施黑釉。口径6、腹径18.5、底径11.4、高33.8厘米(图一七、二六∶5)。

B型3件。橄榄形腹。标本M2∶3,盘口,圆唇.低颈内束,上腹圆鼓,下腹较细瘦,平底,圈足。上腹有瓦纹数周。施薄黑釉,色呈浅黑灰色。口径7.9、腹径22.5、底径11、足高0.5、通高33.2厘米(图一八、二六∶6)。标本M2∶4.侈口,圆唇,直颈较高,上腹圆弧,下腹细瘦,平底。外施黑釉。口径5.8、腹径22、底径12.5、高42.5厘米(图一九、二六∶7)。标本M2∶7,直口,平沿外斜,尖唇,低颈内束,平底,圈足。腹饰凹弦纹数周。施浅酱绿色釉,口沿下一周未施釉。口径6.6、腹径22、底径12、足高0.5、通高41.5厘米(图二〇、二六∶8)。

盒2件。其中1件仅存盒盖。标本M2∶2,为盒盖。圆形,平顶,斜肩,周壁向下稍斜直,顶有如意形纽。胎白,外施青白釉,黑褐色釉作点状装饰。直径6.5、高1.9、壁厚0.5厘米(封三∶4;图二六∶9)。标本M2∶12、13,盒身(M2∶13)子口较高,内斜,圆弧腹,平底,圈足。盖(M2∶12)为覆钵形,顶较平。胎白,外通体施青白釉,釉不到底,盖酱褐釉点缀装饰。腹径6、底径3.6、通高4.8厘米(封三∶5;图二六∶11)。

碗1件(标本M2;11)。形体较小,敞口,圆沿,斜壁,平底,圈足。胎白偏黄,较粗糙。内外施白釉,色泛黄,外釉不至底。口径8.5、底径4.1、足高0.4、通高2.2厘米(图二一、二六∶10)。

铜器 2件。

簪1件(M2∶8)。长扁条形,前端尖,后端较宽。通长22.9、宽0.9、厚0.2厘米(图二三、二七∶1)。

镊1件(M2∶21)。由两长方形片构成,前端向内弯曲成镊口,柄较窄,,首部一小铜环。柄部套一铜箍,前移可使镊口合在一起。长11.5、宽1.1厘米(图二四、二七∶2)。

金镶水晶饰1件(M2∶14)。金质枝杆及托,托内镶水晶。水晶长1.5、宽1.2,金饰长3.3厘米(封三∶2;图二七∶3)。

木盒1件(M2∶18)。置于墓室口南小拿内砖面上,仅存朽迹,内有头骨残片及银串饰5枚。盒长32、宽12厘米,高度不详。

银串饰5枚。置于木盒内。标本M2∶19,圆形,中一穿孔。直径0.4厘米(图二五、二七∶4)。

石砚1件(M2∶6)。"风"字形,底短边一端较低,宽边一端较高。长18.5、宽11.5~13.8、高2.5厘米(图二二、二六∶12)。

石函1件(M2∶20)。长方体,盈顶形盖。四壁向下略有收分,内壁凿刻粗糙,四壁向下稍内收,内有焚烧过的纸状物残迹。外四壁线刻牡丹花朵,盖顶及四刹均线刻花瓣纹饰。函长43、宽34.5、高14.5,内长34、宽19、深7.5厘米。盖长43、宽36.5、厚12,四边厚3.盖顶长25.4、宽19.2厘米(图二七∶5)。

铜钱204枚(M2∶15)。其中"开元通宝"155枚,"太平通宝"3枚,"淳化元宝"2枚,"至道元宝"8枚(楷书4枚.草书4枚),"咸平元宝"10枚,"景德元宝"8枚,"祥符元宝"11枚、"祥符通宝"5枚,"天禧通宝"2枚(图二八)。

墓志1合(M2∶17)。近正方形,盛顶形盖。志石四侧遗有线刻花纹被磨光痕迹。边长68×65、厚14厘米。盖顶阴刻"大宋故屯田郎中李公墓志铭"12字,四刹转角处线刻牡丹花纹,其间刻四神图案之一。边长70×66.5、厚13.5 厘米。志文楷书,共40行,满行40字。为大宋故朝散大夫尚书屯田郎中上柱国赐绯鱼袋李琏墓志(图二九)。

M3出土器物6件,另有铜钱195枚。陶罐1件(M3∶2)。灰陶。大口,直颈,圆唇,圆鼓腹,假圈足,平底。口径9、腹径12.5、高8.5厘米(图三○∶1、三一)。

金圆珠形饰1件(M3∶3)。前端圆形,后端椭圆,尾部残缺,留有一孔,中空。器表饰有花纹。最大径1.8、壁厚约0.05厘米(封三∶3;图三O:2)。

银钗1件(M3∶4)。圆长条形、一端圆形,一端较尖。长21.5、径约0.2厘米(图三O∶5)。

铜花形饰2件。出土时置于一处,为扁条形铜丝制成环状花饰,铜丝宽0.2、厚约0.05厘米。标本M3∶5-1,长3.5厘米(图三○∶3、三二∶左)。标本M3∶5-2,长2.5厘米(图三○∶4、三一∶右)。

铜钱195枚(M3∶6)。其中有隋"五铢"2枚,"开元通宝"51枚,"乾元重宝"2枚,"皇宋通宝"13枚(楷书5枚,篆书8枚,篆书字迹大小不一),"宋元通宝"1枚,"太平通宝"3枚,"淳化元宝"2枚(行书、楷书各1枚),"至道元宝"5枚(楷书3枚,草书2枚)."咸平元宝"6枚."景德元宝"11枚,"祥符元宝"12枚,"祥符通宝"1枚,"天禧通宝"7枚,"天圣元宝"13枚(楷书8枚,篆书5枚),"明道元宝"1枚,"景祐元宝"3枚(行书1枚,篆书2枚),"庆历重宝"2枚,"至和通宝"2枚(楷书、篆书各1枚),"嘉祐元宝"5枚(楷书3枚,篆书2枚),"嘉祐通宝"6枚,"治平元宝"15枚(楷书6枚,篆书9枚),"治平通宝"1枚,"熙宁重宝"17枚(楷书8枚,篆书9枚),"熙宁元宝"14枚(楷书8枚,篆书6枚)(图三三)。

墓志1件(M3∶1)。长方形,下端侧面有线刻缠枝花叶牡丹纹,是利用唐墓志或碑石改制而成。长58、宽39、厚11厘米。志文楷书,共18行,满行28字,为李颢夫人宋氏墓志(图三四)。

三 结 语

从墓志可知此处为李唐王朝蔡王后裔家族墓地,但未记蔡王之名。唐代封为蔡王的有3人,一位为高祖同族门李蔚,武德初追封蔡王;一位为睿宗长子,让皇帝李宪,文明元年立为太子,睿宗降为皇嗣,成为皇孙,长寿二年改封寿春郡王,中宗即位,改封蔡王,但李宪固辞,依旧为寿春郡王;另一位为昭宗第十七子李祐,昭宣帝李祝天祐元年八月即皇帝位,天祐二年九月封李祐为蔡王,李祐为唐代封的最后一个王,封后第三年唐即灭亡。根据文献,墓志所记蔡王只能是李蔚或李祐"。

保枢,字慎言,官至尚书虞部员外郎。曾祖父璟,郫州录事参军,曾祖母,渤海高氏。祖父望子,海州怀仁令,祖母渤海郡诸葛氏。父仁煦,尚书兵部员外郎,母太原郡王氏。保枢为仁煦第二子,其夫人扶风窦氏。有子5人,女4人,其中长子援三班奉职,监渭桥酒税;四子璘官至尚书屯田员外郎。保枢因子李珑闺籍累赠光禄卿,窦氏因子贵累封扶风县太君。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保枢奉使吉州,因病于其年十二月十日终于郡之馆舍,享年53岁。夫人窦氏40年后于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二月二十三日终,享年87岁。其年六月五日移保枢灵柩合衬于长安县居安乡卢宋里兵部之茔。保枢墓早年两次被盗,窦氏去世时保枢已亡40年,移葬时应仅存骨架,二人应合用一棺。

李踌,字温,生于宋太祖开宝元年(968年),累官至屯田郎中,阶至朝散大夫,勋至上柱国。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因病告老还家,其年初夏病终,享年61岁。夫人天水赵氏始封南阳县君,累封金城县君,有子3人。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十二月六日其子颢等依李球遗言葬涛于长安县居安乡卢宋里祖茔之东偏。保枢墓志记珑之子2人,李瑞墓志则记有子3人,且两墓志所记名字也各不相同,保枢墓志所记应为乳名,有政应为颢,幼子在保枢下葬时应还未出生。

夫人宋氏为李琏长子李颢之妻,内殿崇斑合门祗侯垂远之女,太宗朝名臣宋珰侄女,据《宋史》记载,垂远为宋珰第三子RI,按此宋氏应为宋珰孙女,与志文记载有别。宋氏有子4人、女4人。熙宁九年(1076年)正月初七日终,享年70岁。11年后,其二子李位于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闰二月初八日迁宋氏夫人拊葬于其夫颢之墓。

宋代墓志形制多样,且多无志盖。此三墓中有两墓志为有志盖的正方形,形制与唐代慕志相同,其纹饰为唐墓志所常见的纹饰。M1墓志最后一行文字旁遗留有未打磨掉的字迹,说明这些慕志均是利用唐代旧墓志所改刻。出土的2件石函,用途不详,其纹饰、形制也都表现出唐代的风格。这些可能与墓主人自认为是李唐王朝后代,留恋唐代文化有关。三墓历经李氏家族三代,历时约70年,为研究宋代幕葬形制、丧葬习俗特别是迁葬习俗提供了重要资料。菜中出十有宋耀州签刻花青釉瓷罐,工艺

精细,是耀州窑资器的珍贵标本。出十资瓶多件,有的用粉红色物封口,为研究宋代此类瓷瓶的用途等提供了实物资料。

摄影∶王磊

绘图∶呼安林

执笔∶王久刚

附墓志录文

1.李保枢墓志录文

大宋故赠尚书虞部员外郎李公慕志铭并序

通直郎秘书省著作佐郎知京兆府长安县事云骑尉张子皋撰

公讳保枢字慎言其先唐蔡王之系本长安人也背柱史沦白鹿之庆肇基指树之宵蔡王唐宝玉之赐爱定宜社/之封以真阶贻燕之祥具盛德弈世之祀锡羡壁积发源灵长事备国口此不视绩幅州录事参军违璟幽/海高氏曾祖父母也海州怀仁令讳望之渤海郡诸葛氏相父母也尚书兵部员外郎讳仁胞太原郡王/氏父母也怀仁君与道卷舒不屑声利故鸿翼之困屈于徒劳兵部君逊志艺林飞名英线故雪序之集光兮台署/公即兵部钟子也夙联睿组之裔兼该诗礼之训爱在断趾讫无章心逮胜衣冠杰然奇士孝友著于宗党信义洽/于朋游志穷益坚文博无倦方当首乡□以慰荐随县次以续食列鼎自誓果邀一时之功高门其昌令容驷马之/辙育材至美而命寝以羁仕学虽优而禄不以择初授殿前承旨出入禁闼趋翔陛戟衡畏之迹时无/间言变通之才可使专对太平兴国三年奉使吉州且糊冤诉公单车倍道示有四方之志偏听错枉允伸片言之/折拘对无滞情伪洞刃具狱垂成指途复命而夙变尽力睡理生变妖梦是践涉洱水而式歌厥疾弗疗虽扁鹃而/何益其年十二月十日终于那之官舍享年五十有三寻厝于华州渭南县之佛寺公妥夫人扶风窦氏封河南/县太君生播绅之族循法度之教又当辅佐宜其室家保世亨于利贞盈升极其餐衍子五人长曰暖蕴干时之用/耻记名之学今为三班奉职监渭桥酒税次子璞乐道肥通勇而好礼次日璋强识待问今也则亡次曰琦尚书屯/田员外郎泛博多闻钩深睛远居家之治可移于宜/皇上光宅永图物色时俊威平中撕丘园之秀感轩媒之选屯田以文笔道丽荣名甲科及治行清通升荣/朝序屡丁置楚之扎咸被流眼之泽是以虞部君以清自之遗泉壤责其宠灵河南君以圣善之/之整脂沐疏其封邑逮元昆参服从事班列亦屯田之内举焉次曰琢玩志六经研精二雅鹏飞鹃化乌可量哉女/四人长适进士郑舒次适邠州新平尉潘范次适酸州司户王域次适进士武梦周诸孙洗洗序齿者八瑗之子曰/有庆有德有用璞之子曰有则琦之子曰有政有睡琢之子曰有方有伦皆造次儒雅宴安俎豆部管金于一经视/朱紫于拾芥识者知公之门世禄不朽矣公志尚孤豫襟颜夷坦动网阶矩宣皆可复乘轩服冕所以为/贵也而公再世不显耀焉肉食所以为盛也而公不在其身易曰积善有余传曰其必有后当谓是矣/太君沉静今淑娴婉柔懿兰殖其芳洁慈爱重其种性本已其约而惠下至丰检身惟严而遇事多恕亲服瀚濯/雅尚图史虞部之不禄也素业无几诸孤类幼太君深轸未亡之戚大耀良冶之坠乃授之格调躬自教导/成通有所未谕则提耳而忘劳题指有所迷方则终且而不食情均鳞母而义实严师焉虽择邻断机奠之能过也/是以运家之风滋盛诸子之志有立及中田凌高科蹈华贯出居汉庭之右入奉潘舆之乐皆太君之力/也昔者作配君子正门内之理则姻族谓之令妻今之宴居高堂尽膝下之欢则子孙瞻夫寿母若乃康宁为摇年/德并全非迪粹中和履素贞吉者以臻于是散天禧二年二月二十三日寝疾终于府城之私第享年八十有七/是年六月五且自渭南扶护先虞部合洲于长安县居安乡卢宋里兵部之莹礼也并举故叔祖长安令/违仁赞堂叔保入兄璋仲兄嫂段氏四丧会焉中田昆钟以顾很之恩增栾棘之喜炼兰侍膳怆孝养之方违岩石/镂文冀声截之永树见征撰述不获固辞其铭曰猗钛李公柱史仙风 斯亢宗兮有唐分屏 食蔡为感积余庆兮 逮公之生遭时大宁仕王庭兮单车奉使 有才无位命似坠分 河南疏思恩归我德门 玉惟温兮五子森列 兰膳芳浩今乃竭兮风萧萧兮松柏塞学智俨兮行路叹惟表名兮树德直万祀兮弥宣凤州团练推官将任郎试秘书省校书郎权知万年县事彭乘书刻字安晟

2.李琦墓志录文

大宋故朝散大夫尚书中田郎中上柱国赐缘鱼袋李公幕志铭并序

秦州观察推官承奉郎试大理评事王渣撰公违璘字温其运有唐王孙之苗裔也理官命氏盖凝项之本枝成纪疏封实濑乡之著姓冠冕相属居/处靡常今为京兆长索人也曾祖望之笃诚至道不耻小官终于海州怀仁令祖仁照秩正五兵尹副三/辅稽古力也考保枢倾于开宝元年戊辰岁尝任河中法椽后以公围籍累赠光绿卿始窦氏是岁诞公/于河中官合累封扶风县太君从子贵也公毓质括和奉身诡泞昔在抱中时先太君每口授之以孝经/以目系月耳闻口讽举族嘉叹待为神童七岁诵诗礼九岁业章句不乐浮艳动有边幅囚鼠问罪上下/于张汤碑卵制文前后于安道治平弱冠做贡商于明年春不利见大宗伯是时故征君种尚书聚生徒/于终南山号关西夫子公往师事焉自寒徂暑升堂睹奥咸平三年/先皇帝临轩较艺得士必奇公擢进士甲科释褐授廷尉评知本县事圣善在堂锦衣当书乡党/荣之就移果州同判奉诏计度梓遂二州盐井悉以厉害条奏/帝俞其议刺举之吏又以陟明为请寻迁本寺丞知泾州保定县未几移知本府蓝田县历试也下车解/印终始如一急事缓民小大有术尹晋阳之损益顾建康之清慎兼之公也俄迁殿中承临郡岐下厥岁/似捻因民伸利出金入粟太仓增羡邻境蒙润故外计太府薛卿颜以政绩闻上温诏称奖次知/阶州转太常博士期月敷化矿俗来苏州傅有北令河湍注郭郭波及居人公亟露封削调丁民十万凿/石开山五百余步却流归江仅免沦溺故老于今怀之甲寅岁/车驾顺动展祀涡川勃公充行在都粮料礼毕改中田外郎知都州前政验制胃垦主田/百余顷公戾止之辰威财民下移任成都府监市买院府尹王密谏曙惜才嗟滞飞章密启旋丁/先太君忧制俯庐墓侧殆至毁灭服圆领前官体楠州考课升秩都官/今上即位移曹职方属五品服时宣微曹昭式玮驱导节制开拓土字随军庶务咸委集之公别创置军/期器械边虽战具二十余万事昭武备绿论荐政满差知渝州正秩农部位应华宿蜀道天远渝民狙诈/咒诅厌魅无家无之公解鞍伊始首去兹害侨祀典所载外咸使屏去俗染左道者数百辈遵施魁党尽/见妖状即日沉巫于江暴尸于市相颜缩色号为神明其地率湿贰以山岗公体素虚赢疾所由作要代之/阙日接班序辨色勤至夙疹有加天圣六年春赐告归家制子颖扶持面下道出新安馆乎递场命颢执/笔授诗曰仲冬危极季春还得告何胜圣主怜一病损来深损道八肩归去便归田正郎方窃身荣宠昭代休思位改迁遥望故关心委顺长生无奈戊展辰年/言诗之夕梦食制印味甘而尽至所居制去医吸哪若斋戒孟夏朝日召家人聚而语之源诲规检曾不/差误言讫而终异人也生死之岁同又异也享年六十有一累官至电田郎中阶至朝散大夫融至上柱/国公秀禀天性学洞望域更迭郡县之任冰柴驰称抚养丝麻之亲精粗或共易等之夕唯图书琴棋而/已聚天水赵氏始封南阳县君累封金城县君乃故仆射昭之女孙大速集贤湘之长媛焉男三人长曰/颜嗜学缮绸肯志堂构春秋可畏露薄有期次曰额参补太庙斋郎从赏延也幼日硬伯淮共被名以孝/闻文举让梨义教家法期季常之业不坠谅元礼之门愈大者哉公昆季五人元兄援由公保任终于奉/职仲兄璞黑弟琢孟季兄泊弟琢皆先公向逝唯存仲兄皤然大蒸诸侄顾须顺颜颖颗公偶门肃雍久/能无间群徒众伙克奉成规友于义方绰有古人风采焉七年十二月六日庚寅题等泣举公柩葬于长/安县居安乡卢宋里祖茔之东偏从公遗旨也一日颢君囊书款扉以志文为托公行书旨辞理交胜真/所谓善述先人之绪业也避让不获述作增愧铭曰稽李氏谱实唐王孙 庆积前世公为后昆 幼不好弄长能立言 射平津策登禹凿门 释褐故乡从政农稿一心奉公 三载考绩阶朝大夫 勋上柱国信为儒菜 盖稽古力伟矣子威 哀哉冠悔进为廉吏退为吉人 逝时甲子生年戊辰 言诗哨印非鬼而神 讼将甘菜光沉列宿 西夏故坟遗言改卜 风萧萧兮无时魂冥冥兮不覆 地久兮天长蔓草兮拱木武威安文晟刻字3.宋夫人墓志录文宋故宋夫人墓志铭少陵崔敷撰/杜陵杨彦先书夫人宋氏父内殿崇班合门标侯违垂远即/太宗朝名臣讳珰之蛭夫人从于唐裔李府君讳颢既归逮事姑金/城县看姑性简重难事直推歌母之孝以承之侍侧二十余年不贻戚怒/亲族内外弗问或疏均意以接岁时祠祀随所丰约洁诚以佐异于礼顺/一不关虑众无间言府君既丧家甚贫窭诸子幼弱及前娶刘冉二夫/人各育一女皆在朝铺时威多缺先备夫人能均节多寡顾养如一久/在隐约坦若余裕亲属余力者多欲瞒之皆惮于发言卒致子各感人女/悉有归晚年尤好老子言颇得其意将伤诸子止于清约勿涉卑污四子/曰倚日位曰伸幼曰仁早卒四女皆适仕族以熙宁九年正月初七日终/于家享年七十后十一年子位状其善迹将卜元祐元年闰二月初八日/迁衬于府君之基属敷为志位既贫而克事敷敢距以不能哉谨叙其/实系之以铭铭曰与物形材一不兼授 无私于人轨能两有招履所介 夫人居厚笃行懿德 安享遐寿富贵不辰天理何疚 武宗道刊

标签: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