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墓兽

0

几日前去上博馆看展,在瓷器馆看到了一组来自唐代的镇墓兽。夸张的造型,狰狞的面孔的表情深深震撼到了我。于是乎,决定对细细了解一下古人对镇墓兽的执念。

古人认为,阴间有各种野鬼恶鬼,会危害死者的鬼魂,镇墓兽的目的,首重辟邪,以驱逐凶邢,以佑护亡魂之安宁,又有添禄的意思,所谓“天之禄籍,长终汝身”,希望来世继续享受富贵荣华。镇墓兽作为古代常见的随葬冥器,在墓室中放置怪兽以守护墓主的观念在中国相当古老。依照镇墓兽的造型、功用、于墓室中陈列的位置等,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类与四个时期,分别为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楚式镇墓兽、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的汉式镇墓兽、隋唐的复合式镇墓兽。其中,楚式镇墓兽与复合式镇墓兽,为两个发展高峰,汉式镇墓兽为过渡期。战国起便有木制漆饰,造形抽象的镇墓兽,以鹿角为饰,张口吐舌,单个出现于墓葬中。北魏时,河南出土的镇墓兽,有狮面及人面,皆兽足兽身,背脊生三弯角,蹲坐于平板上;至于隋代张盛墓的白瓷镇墓兽在基本造型上则与唐三彩镇墓兽完全相似。到了唐代,镇墓兽成对出现,放置于墓道入口处,镇守于墓门。形象更加夸张,强调各项细部,如高耸的双角、向外伸出的羽翼、华丽流淌的多种釉色等。

总的来说楚式镇墓兽外形抽象,构思谲诡奇特,形象恐怖怪诞,以青鸟和鹿角构造为主,样式比较高冷,具有强烈的神秘意味和浓厚的巫术神话色彩。

楚国漆木立角镇墓兽

汉式镇墓兽源于中原,与汉文化一脉相承所发展的产物。以青牛为原型,有尖长独角和尾巴,浑圆矮胖,四蹄踏地,动作结实稳重,似马的身躯。样式比较呆萌。

南朝石镇墓兽

而唐代镇墓兽除了历代镇墓兽驱鬼避邪以安抚死者亡魂外,更有恫吓盗墓、守卫墓葬的功能。这与当时的厚葬风,与其所造成的猖獗的盗墓现象有关。世人以丧葬的厚薄衡量孝道,葬风遂兴,尤以唐代为最。墓葬中大量的宝物,提供盗墓者丰富的资源,盗墓之风亦随之盛行。而盗墓现象,又反过来影响了中国古代的丧葬制度与丧葬习俗。

唐代的狗面镇墓兽即为这种风气下的产物。《说文解字》曰:“狗,叩也,叩气吠以首。”《风俗通义・礼典》也说:“俗说狗别宾主,善守卫,故著四门,以辟盗贼也。”在墓葬中出现,乃取狗平时可以可以看家护院,期望能守卫墓主人及其财产。

克利夫兰艺术馆藏

上面这对镇墓兽来自克利夫兰美术馆的馆藏。这两个神奇的守护神表情凶猛,五官夸张,是为了守护坟墓的入口,抵御邪恶,防止亡者的灵魂游荡。它们一个长着一张动物脸,眉毛上方长着一对鹿角,它们许多细长的尖刺增强了恐惧的强度。;另一个则是画一张人脸,巨大的突出的耳朵和一个短角,周围环绕着火红的、扭曲的头发。如果你仔细观会发现这只镇墓兽有着明显的西域胡人的面貌。这也从侧面反映盛世大唐的多元文化交流的影响。

在唐代,镇墓兽并不是真正存在的动物,而是多种动物特征的组合体,其每个局部都有其造型与意义。古人根据优势集中的原则,综合多种动物特征,以达到镇墓效果。唐代的样式很多,经历了从兽面到人面和从受刑到人形(有人称之为天王俑、武士俑)的发展过程,唯独不变的是其威严严肃的表情、头顶的犄角和翅膀。在唐代,尚武精神与佛教大为流行,因此神狮崇拜,也成为镇墓兽造形的来源。盛唐时期,狮虎的样貌为主流,但是已演变成头部生角,口长尖牙的怪兽。虎具有压胜避邪的功能,在《后汉书・礼仪志》中刘向注引的轶闻中就有相关的纪载。面部一般多是狮面或虎面,以达到更好的威吓盗墓者的作用。不尽是因其威仪的外表,更因狮子与佛教的关系,虎为百兽之王。头顶的犄角,继承了楚式镇墓兽的鹿角造型。翅膀的特征与龙的形象相关。与楚式镇墓兽中,引魂升天的义涵类似,加上翅膀,期望给死者一个安宁的着落之所。另一种说法则是,镇墓兽的翅膀与鹰的翼形状相似。鹰为空中最强的禽类,与狮身作结合,诚如如“狮”添翼般,可以强化镇墓的功能。盛唐至晚唐的墓葬出土的镇墓兽往往手中抓蛇。蛇生活于地洞或墓葬中,对死者尸体或陪葬物造成损害,对死者亡灵造成打扰与威胁。因此有抓蛇或吃蛇的造形设计,有警示与预防危害的功能。

千年以后,那些曾经被用来护佑逝者亡魂的阴间守护神被重新展示在人们面前,你需要做的,只是静静凝望,凝望这这来千年前的故事..........

标签:

上一篇妖琴师御魂

下一篇奇迹暖暖9-2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