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3年开始,周恩来的癌症病情开始恶化,一天比一天憔悴。1974年起,他平均40天就要接受一次痛苦的手术治疗。
1975年2月4日,春节即将到来,周恩来又做了一次手术,医务人员再次对周恩来做了膀胱镜检查,并对发现的癌细胞作电灼处理。这次手术整整进行了4个小时,还没有从手术台下来,周恩来就醒了。
他一直惦记云南锡矿矿工的事,愁眉不展,用微弱的声音对身边的医生说:“叫,李冰同志,来。”
1975年1月29日,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反映了云南锡矿工肺癌问题。
这种职业病不是最近才出现的,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曾报道过旧锡矿的童工:“对那些每天只能挣三角钱的童工的唯一要求是他们必须抬得起装矿石的筐子……40%的矿工干上三四年以后便中砷毒而死。”
图|周恩来主持1974 年国庆招待会
周恩来看完报道之后就一直揪心着,眼睛一闭上,似乎就能看见工人兄弟们痛苦挣扎的身影。
日坛医院党委书记李冰很快来到周恩来身边,她俯下身子,贴近周恩来才能听清他说的话:“云南,云南锡矿工人,肺癌发病情况,你们,要去解决这个问题,马上就去。”
周恩来说完这些话,脸上已经累出了汗。
李冰马上点头:“我这就去,请总理别说话了,千万好好休息。”说完这些话,她不敢多留,立刻离开,生怕自己止不住的泪水影响周恩来的心情。
这是周恩来最后一次直接过问云南的工作。
李冰后来回忆起这件事,眼眶总是湿润的:“麻醉完了以后,周总理第一个想到的是这个事情,谁也没想到。当时我就哭了,旁边一些同志也流泪了。总理自己都这样了,他还让我们去关心云南锡矿的事。”
图|1975年9月,周恩来在医院抱病会见罗马尼亚党政代表团团长伊利耶·维尔德茨,这是他生前最后一次会见外宾
李冰不想周恩来再为这件事操心,几天之后就立刻带着医疗小队前往云南。
这次手术之后,周恩来的身体更加虚弱了。
2月11日农历春节,周恩来的病情仍然很不稳定,几乎每天都有便血。
听着门外鞭炮的响声,他突然想起了三年前,90岁高龄的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因患直肠癌曾经做过大手术。
现在马老先生怎么样了?周恩来派两位医生去马寅初家中探望。两位医生仔细询问马老的身体状况,还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谈了许久才离开。
而刚刚走了半小时,他们又给马寅初家人打来电话。原来他们回到医院之后向周恩来汇报老先生的情况,周总理问得很仔细,在问到马老现在在吃什么药的时候,两位医生都没有答出来,只能再打电话问清楚。
马寅初听到家人的转述之后,感动地流下眼泪,许久才叹息道:“周总理无私。”
周恩来在病痛的折磨之下度过了人生之中的最后一个春节,然而他想的不是自己的病情,而是千万老百姓的生计,是党内外同志们的生活。
周恩来这大半辈子,年年岁岁的春节,有多少是和家人轻松愉快地度过的?又是多少,是在繁忙的工作之中草草应付过去的……
为人民奔波,周总理的春节总在繁忙中度过
1937年的春节,对周恩来来说格外特殊。
图|1937年3月,国共谈判双方代表周恩来、张冲在杭州合影
这年的大年三十,周恩来抵达西安,和国民党政府谈判的代表张冲见了面。大年初一,周恩来和张冲、顾祝同等进行了正式谈判。
从2月一直到3月中旬,双方就红军改编和苏区政府的问题进行了多次交流甚至是争辩,最终意见达成一致。
这个春节,周恩来无心休息,甚至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
“西安事变”关乎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周恩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必须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和中华民族存亡的高度,和国民党方面磋商、斡旋。
这是周恩来政治生涯之中的光辉时刻。
抗战时期,周恩来常驻重庆。为了保障育才学校师生的安全,他协助陶行知先生将学校迁到重庆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附近。
1946年的春节是抗战胜利后的第一个春节,周恩来邀请育才学校的师生们一起到八路军办事处来过节。
图|1946年5月3日,周恩来在南京中共代表团驻地梅园新村十七号院内
自从育才学校迁入红岩村之后,师生们都积极投身爱国运动之中,反对独裁,反对内战。在“较场口事件”之中,勇敢的师生们保护了郭沫若和李公朴等民主人士安全脱险。
这个春节动荡却温暖,周恩来对师生们说:“你们要像陶行知先生号召的那样,向人民学习,为大众谋福利。”他亲切的教诲,一直记在学子的心中,他们之中的一部分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新一批的干部和人才,建国后成为祖国的专家、学者和领导干部。
新中国成立之后,周恩来一直在为我国的外交事业而奔波,他的春节,休息的时间更少了。
1950年的春节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春节,周恩来前往莫斯科,作为中国政府的代表和苏联方面进行协商,在春节前两日终于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大年初一,周恩来陪同毛泽东看望了中国驻苏联大使馆的工作人员,还为留学生们写下激励之词:“艰苦奋斗,努力学习。”
图|周恩来夫妇和毛岸英兄弟在苏联合影
1958年,周恩来第一次率团访问朝鲜,他要会见朝鲜的最高领导人金日成,商讨人民志愿军撤出朝鲜的问题。
这一年的除夕,周恩来、陈毅和粟裕等国家领导人来到了桧仓陵园,这里是134名中国人员志愿军长眠的地方,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也在其中。
那天突然降下了鹅毛大雪,周恩来站在雪中,久久凝望着毛岸英的墓碑。
毛岸英少年时母亲杨开慧牺牲,他带着弟弟在上海颠沛流离,是周恩来想尽一切办法找到了他们的消息,并且托人送到了苏联学习。在苏联,周恩来看到已经长大的毛岸英,他和他的爸爸那样相似,聪慧勇敢,文章也写得好。
没想到回到爸爸身边没多久,他就牺牲在了朝鲜战场之上。
想到这里,周恩来无限感慨,他缓缓走到墓碑前,因右手有伤,只能伸出左手摸着毛岸英的墓碑。
“岸英的牺牲,对党,尤其对主席,都是一个无法挽回的损失。”周恩来转过头对陈毅说了这样一句话,远处的人们才发现,周恩来早就已经哽咽流泪了。
图|周恩来观看绍剧后与小演员六小龄童留影
1960年的春节,周恩来、邓颖超、李先念和陈毅同志等一起来到首都剧场,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员和职员们一同过年。
那时正值我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物资匮乏。剧院为了迎接首长们过年做了最大的努力,也只能弄来一点糖果和茶水,职工们也想了办法做了些冰糖葫芦,端上来给宾客品尝。
陈毅吃了一口,笑着赞叹:“你们从哪里弄来的这样好吃的东西啊?”同志们说,这是有关部门为剧院特批的一点白糖和红果,做好之后在演出休息的时候卖给观众吃,一张戏票限量买两串糖葫芦。
陈毅哈哈大笑起来:“我看观众们是想要吃糖葫芦才来看戏的。”众人都跟着笑了起来,只有周恩来一直没有笑,他放下了手中的糖葫芦,轻声说道:“这说明粮食不够吃啊,大家肚子空,群众饿啊!”
邓颖超大姐拿出了从家中带来的酒和花生米,就摆在休息室的各个桌子上。大家知道国家领导人现在都和老百姓们一起勒紧裤腰带,这些花生米是很珍贵的食品,大家都没有动。
周恩来发现之后,和大家说:“来,来,大家都吃一点儿嘛!”可仍然没有人来吃,周恩来催了几次,一名青年女演员才伸手抓了一小把花生米。坐在一旁的老演员用胳膊肘碰了碰女演员,她涨红了脸,急忙又要将花生米还回去。
演员们的一举一动周恩来都看在眼里,女演员刚刚伸手要还,周恩来就挡住了,他慈爱地对女演员说:“年轻人正在长身体的时候,要多吃一些嘛,花生米本来就是留下来给大家吃的。”
和家人相聚,总理爱吃的狮子头7年没端上年夜饭饭桌
周恩来和邓颖超夫妻俩的春节一向特别简单,在战争年代,他们新年的贺礼,也就是一张宝贵的信纸和跨越山河的思念和问候。
图|1952年春,周恩来总理、邓颖超同志和陆璀及其女儿陆兰沁摄于西花厅
1948年元旦,周恩来在华北,邓颖超在西北,邓颖超给周恩来写了一封信:
“今年的过年,你在西北,我在华北,除了相互的遥念默想外,你那儿过年的情景大概和往年差不多,而我呢,却与往年大不同了,我正在河北接近平原的一个农村里做土改工作,今年各领域工作的同志正回到区委来汇报,我和他们在一起开会过除夕(指元旦前一日)……只有在这个村里的一间公家香烟厂,从吃饺子、放一天假,即是过新年的象征了。用热情和默念祝你除夕快乐、新年健康!”
旧历年除夕这一天,周恩来想念妻子,给她写了一封信,诉说对妻子的深情。同时,他还惦记着妻子正在做的工作,写了很多文字帮助邓颖超了解我们党的土地政策。在信的结尾,周恩来写下了“年好”两个字。
周恩来和邓颖超夫妇也有着浓厚的“团圆”情节,过年了,他们没有子女,工作人员就是他们的家人。
而对工作人员们来说,过年最高兴的不是在周总理家中吃年夜饭,而是周总理这两天可以稍微轻松一些,睡两晚自然醒的觉。
周恩来生于江苏淮安的楚州城,对家乡菜淮扬菜情有独钟。淮扬菜系之中,周恩来最喜欢的菜就是烩干丝、红烧百叶结、红烧狮子头。
每年过年的时候,周恩来都要请工作人员吃团圆饭,如果他正好不在家,邓颖超也会邀请,家中一定是热热闹闹的。
周恩来和邓颖超都会亲自下厨做饭,周恩来下厨必做红烧狮子头,这是周恩来最拿手的一道菜。
1961年2月,周恩来邀请侄子周保章来北京过年。周保章已经20多年没有见到七伯父了,收到邀请后在家里兴奋了好几天。
到中南海那天,邓颖超早就在门口等着周保章了。
除夕,周恩来把在北京的亲属和工作人员都接到了西花厅,大人和孩子们站得满满的,足足坐了三大桌。人都到齐了之后,周恩来让工作人员送上年夜饭,都是热气腾腾的大包子和小米粥。
邓颖超笑着对大家说:“为什么今天请大家吃小米稀饭和包子呢?是因为中国革命是小米加步枪打出来的;为什么吃包子呢?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我们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人民生活有了改善,所以今天能够吃到肉包子,我们不能忘记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恩情。”
按照淮安老家的习俗,正月初一这天一早,晚辈是要给长辈去拜年的。而除夕那天,邓颖超一直忙工作到深夜,周恩来更是通宵到了天亮了才去休息。
邓颖超对周保章说,在晚上工作是当年长期搞地下斗争的时候留下来的习惯,这么多年过去了,已经没法改了。
图|1961年4、5月间,周恩来在河北磁县农村召开座谈会
大年初一吃中饭,工作人员端上来一碗窝窝头,个头还要比平常人家的小一些。周保章心里也在纳闷,大过年的,一国总理家中不包饺子,竟然在吃窝窝头吗?
他没有多想,伸手拿着吃,邓颖超却将他阻止了:“这窝窝头是我和你伯伯吃的,你是客人,要吃客饭的。”她指了指餐桌旁边,对周保章说:“去盛大米饭吃吧。”
周保章犹豫了,他是晚辈,怎么好自己吃大米饭,看着总理伯伯吃窝窝头呢?周恩来像是看透了他的心思,他慈祥地看着周保章,坚持要他去盛白米饭。周保章最终只能遵照他们的意思办,可是这顿饭他也没有吃好,每一口饭都难以下咽。
谁能想到,周总理过年就吃窝窝头和小米粥呢?
其实春节之前,青海省委得知中央机关领导生活很艰苦,从青海打了2000多斤鲤鱼,送到了国务院,说是要给周总理送鱼,希望周总理能将这些与转送给各位领导干部。周恩来得知之后立刻批评了这种做法,越是困难,党中央越要和百姓同甘共苦,不能接受这种赠予。考虑到这些鱼已经送到了北京,再还回去必定会造成腐败和浪费,周恩来决定由北京二商局按照市场的价格收购,马上在市场上销售。
这些鱼,中央机关和国务院一斤也没有留。
图|1966年外出视察,周恩来吃饭时,一碗米饭,就着两碟简单的小菜
周恩来生活很朴素,饭菜都是极为简单的,红烧狮子头已经算是奢侈的菜肴了。而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周恩来下定决心和老百姓们一起扛过去,他不再吃肉、鱼和鸡蛋,从1958年开始,每年春节,狮子头不再允许上餐桌。
一直到时1965年的年夜饭上,才再次出现了狮子头,那时候的国民经济已经好转了。
周总理走了之后,那个空空荡荡的春节
1974年12月,一位日本友人到访,非常想见一见周恩来。邓小平对他说,周恩来已经住院8个多月了,只有非常重要的事情才会通知他。
1975年1月,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幕,周恩来决定带病参加。77岁的他头发已经花白,走路很艰难,服务员递给他一粒糖,他颤抖着手好久才剥开。
图|1975年1月,周恩来在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抱病作《政府工作报告》
在会议上,周恩来做了《政府工作报告》,由于身体的关系,周恩来只读了报告的前、后两个部分,中间部分是请人代读的。
2月1日下午,周恩来又从医院出来,到人民大会堂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在会议刚刚开始,他就说:“我身体不行了,今后国务院的工作,由小平同志主持。医院是不想放我出来,但我还是想争取每星期来和大家见一次面……”
等到这些全部安排妥当之后,他的心终于放下了,这个春节只能躺在病床上了,但他的心却是这些日子以来最踏实的。他告诉医生,自己可以安心治疗了。
每年过年前,周恩来都会去北京饭店朱殿华老师傅那里去理发,这个习惯保持了20多年。
1976年元旦,朱师傅听说周总理在医院,托人给周恩来带个口信,他想亲自去医院给周恩来理发,希望他能清清爽爽过年。
周恩来不忍心朱师傅看到自己病重的模样而伤心,没有同意朱师傅的请求。
图|周恩来与邓小平在天安门城楼上
元旦刚过,周恩来病情恶化,生命垂危,1月8日,他离开了他深爱的妻子,离开了他时时刻刻惦念的人民,离开了这个让他奋斗大半辈子的新中国。
朱师傅终于等到了让他去给周总理理发的通知,而这次,却是给周总理在整理遗容。他听到这个噩耗的时候,整个人都惊蒙了。
朱师傅急忙带着徒弟赶到医院,周总理许久没有打理了,头发和胡须都长了。
早年在长征之中,因为条件有限,周恩来有8个月没有理发修胡子,却一点都没有影响他的形象,反倒显得豪气十足,人人都喊他“胡公”。
而现在静静躺在朱师傅面前的周恩来,曾经的风度翩翩已经被岁月磨老了,被超负荷的工作磨瘦了,被病魔磨脱了形。
朱师傅忍不住嚎啕大哭起来。
医生一再叮嘱朱师傅,千万不要将周总理的脸刮破了。可朱师傅沉浸在巨大的悲伤之中,他的手抖动不停,心里翻江倒海,根本不听使唤,拿不了剃须刀。
朱师傅将徒弟喊过来,交代他每一个过程,徒弟比朱师傅更加紧张,手哆嗦个不停。朱师傅只能重新整理心情,过了一阵子,努力平静下来,拿起了剃须刀。
以前每次理发的时候,劳累的周恩来都会乘机会睡一会,朱师傅尽量放轻,让他好好休息。
现在,看着闭着眼睛的周恩来,朱师傅恍惚地觉着,只要他喊一声:“周总理,已经理好了。”他就能像过去一样,再睁开眼看一看,笑着和朱师傅说感谢。
图|长征途中的周恩来
理发和刮胡须完成之后,朱师傅再也抑制不住泪水,他弯腰打扫地上的头发和胡须,想到再也见不到周总理了,他悄悄留下了一缕白发,仔细包裹起来,留作念想。
告别仪式那日,正在住院的马寅初坚持要出院见周恩来最后一面。他眼含热泪,从轮椅上艰难地站起来,恭恭敬敬鞠了三个躬,工作人员推着他绕着总理的遗体一圈,他坚持再绕一圈,又鞠了三个躬。
马寅初不想走,就这样坐在轮椅上静静看着周总理,众人劝解很久,他才流着泪同意离开。
1976年春节的西花厅,曾经的主人已经远去,工作人员一提到周总理依旧泪流满面。
全国无数个家庭,在那个灰暗的一月,提到周总理时都是一阵心酸。北京的大街上、学校里、工厂里……很难听到欢欣的笑声,人们依旧在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着,只是心中的悲痛无处发泄,在内心不停翻涌。
几个月后,杨振宁从美国回来,他见到了邓颖超,说想要去周总理的墓地前祭奠,但来到北京之后才听说周总理没有灵位。
邓颖超告诉杨振宁,周恩来最后的遗愿就是将骨灰撒向祖国的山河,一向理智的杨振宁再也忍不住,痛哭出声。
邓颖超眼中含泪,握着杨振宁的手说:“我很理解你的感情,请你不要难过,你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比我更懂得物质不灭的道理。”
是啊,人的身体是何其珍贵,又是何其累赘。用最坚硬的花岗岩雕刻的丰碑,总会有被侵蚀破损的一天,而精神上的丰碑,是永存的。
图|周恩来和邓颖超
今天,年迈的老人家们在提到国事之时依旧会想到毛主席和周总理,刚刚识字的儿童在读到《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时候依旧会流下感动的泪水。
这样根植在一代代中国人心中的不舍,难道不是伟人留下的,最伟大的纪念吗?
标签: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