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非官方)
袋狮(学名:Thylacoleo)生活于澳大利亚的有袋类食肉动物,也可能是澳大利亚历史上最大的哺乳动物。生存于上新世末至更新世末的澳洲。
袋狮是澳大利亚最大的食肉性动物,也是最大的肉食性有袋类。它很喜欢在森林,林地,灌木丛带及河谷等地进行捕食。它是有袋类中专门的猎食者,它的前肢极度强壮,有可收缩的爪,这都是有袋类中未曾有过的。它有锋利的裂齿及强壮的颚肌,可以从猎物撕开一大片的肉。这些特征综合起来估计它有可能会攀树,并保存猎物的腐肉。袋狮肩高75厘米,长1.5米。它们平均重101-130公斤,个别的可重达124-160公斤。它们的体型差不多像雌狮及小型老虎。
袋狮想象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美国生活科学网报道,现如今澳大利亚大陆并没有什么陆地掠食性动物,但在三万年前的澳大利亚大陆存活着一种叫做“袋狮”的有袋食肉性动物,这种灭绝的物种在远古澳大利亚相当于剑齿虎在南美大陆的地位,它体型庞大,撕咬力强,是凶猛的顶级掠食性动物。
袋狮化石(图片来源于网络)
通过对研究动物的头骨化石,科学家在已经灭绝的食肉哺乳动物中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该生物是所有食肉性动物中咬力最强的,但这种体重重达一百多公斤的生物最后一次出现在澳大利亚大陆上漫步已经是三万年前的事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有望借科学“起死回生”的已灭绝动物之一
这种顶级掠食者生存于上新世末至更新世末的澳洲,灭绝于4.6万年前,并不算很久远。它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肉食动物,体型与雌性的狮子或老虎相当,但从亲缘上来讲跟狮子关系可不大,作为有袋类,它与考拉和袋鼠的关系倒是更近些,尽管它那些锋利的裂齿及强壮的颚肌,可以从猎物身上撕开一大片的肉。
袋狮想象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如此凶猛的野兽如今为何消失匿迹呢?
袋狮灭绝原因是因为袋狮缺乏发达的犬齿及其祖先是植食性动物,没有主动攻击性、饿了就食草导致袋狮灭绝。 袋狮更多是在平原地带活动的,而不是在森林或灌木林中,食物链的减少导致袋狮灭绝。
气候变化导致袋狮灭绝,许多学者之所以倾向于气候变化的影响,认为始于7万年前的干旱逐渐让澳大利亚大陆上大面积的桉树林缩小,大部分地区成为不毛之地,导致大型动物灭绝。
人类活动导致袋狮灭绝,人类活动是大型动物灭绝的重要原因。但是不一定缘于密集的狩猎活动,低强度的狩猎也可能对物种造成重大影响。
在人类不算长的历史中,共发生过三次灭绝生物的浪潮。第一次是以采集者的身份,第二次是以农民的身份,第三次是以工人的身份,每切换一次身份,人类向自然的索求就越大。从人类诞生的那刻起,就无时无刻向自然索取各种各样的资源,以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欲望,这就是人类的本性。也许我们现在讨论人类的灭绝还为时尚早,但如果我们还是不能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继续放任我们贪婪的本性,那一天终究会离我们越来越近,希望人和自然和平相处,共同生活。
标签: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