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骑

0

自驾远游。返家途中,忽见公路左侧一奇特山峰,高百余丈的样子,褐色山体上部凸向公路方向,有四字刻在上面,曰:召庙——,第二个字广里加朝字。

以为山上就是庙, 导航指示还有七公里,方知此山是广告而非庙。

缓慢山坡前远远见到桃石。

头顶烈日,持半价票走入景区。

转过山坡,眼前一亮,曲径石板,树木遮天,谷口一架山门石,犹如风帆远道驶来。眼前古榆树老态龙钟,树皮象排排鳞片,斜立着随身体炸起,生长已有500年,却依然茂盛盎然,数株古树神态各异,周身树疙瘩、弯曲的前枝后杈,似语言在诉说什么。或许千年前这里林木茂密,或许设计师已考虑此树生长长久,故而栽下传世。眼前奇特的石头山盘旋在头顶,越走近越心生敬仰之意。

不觉间山半腰显出庙沿一角,拾级而上,发现地面比较宽敞,但见庙开三道门,中间门被彩绳拦着,供神和佛走。屋内面积很大,开七间、纵深3间,庙建筑是前面和左右侧砖木结构,后墙是山半腰的石壁,庙内三面和中间布置满当,大小佛雕像映入眼帘,左侧长柜摆放着各种寺庙用品,柜子上数盏玻璃罩里的油灯,轻轻随风闪动,其中有信徒捐的长明灯,游人走过要小心灯芯被风吹灭,避免给捐灯人带来不测。地中间和两边设有铺垫,铺垫前有矮一些的长木柜,上面空着,大概是摆供品用的。

后墙开南、中、北三座石窟,喻示着佛今生、前世和未来,中窟眉额上刻“真寂之寺”,应为辽代凿窟题的寺名,“真”字里面写二橫,导游讲是与某代皇帝名同字,故而减掉一笔。“真寂”二字暗喻“圆寂”,“圆寂”是灵魂脱离肉身,升入圣境,释迦牟尼佛石雕是与山体脱离的,用石头垫起,意喻脱凡成仙。纵身探望窟内,似觉幽深莫测感!中窟最大,释迦牟尼佛居正中,头朝南侧卧,称卧佛,佛两侧有菩萨、弟子雕像,作痛哭流涕状;窟中后壁呈半圆,圆形墙上浮雕着上下多层头像,涂着色彩,姿态各异,眼睛黑白分明。细看石窟里有不均匀的黑色,透着年代久远的烟熏味道,窟顶是平面,约两米高;南窟雕像中间为释迦佛,骑狮子和象的文珠、普贤二菩萨分列两边,又有供养人服侍,窟门口有金刚力士像;北窟则分内外两小室,北小室雕像同南窟,南小室需蹬几级石阶,弯腰才能进入,是需“弯腰低头”之意,佛雕像两侧下方,有契丹装束浮雕供养人,旁边浮雕力士像一对,脚踏长靴,面目狰狞,颇有地方特色。南、北小室间有膝盖高的石坎,比喻人生要经历各种坎坷,迈过此坎,一生顺利。

石窟寺左侧是清代初建成的喇嘛庙,即召庙,统称召庙石窟寺,召庙内宽敞大气,光彩华丽,金光闪烁的佛雕像、菩萨雕像俯视着众信徒,门里上方悬挂多幅西藏僧人顶礼送来的唐卡,熠熠生辉,鲜艳如初;寺内两箱上方,有千百尊由名士、香客供奉的金色佛像。

从善福寺前环顾四周,顺谷下望,风景如画,似曾相识,此景少一笔不足,多一笔嫌过。

千百年来,神秘的真寂之寺和后召庙已成为北方重要佛教圣地,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辽代石窟寺,不但一年一度的庙会延续至今,闻名远来的信徒、游人络绎不绝。

石窟寺所在山,汉语称“圣水山”,多雨季节,漫山流水,山下有一清泉,又凉又甜,当年庙会万人全用此水仍然有余。又叫“灵岩山”,传说清乾隆年间,佛祖曾在此山显灵。“灵岩山”体形状恰似佛教中的狮子卧,寺庙上方的山体恰似佛教中的护法金翅鸟形状,展开双翅护卫山下的佛门圣地。山上南北有两块巨石,南面石头似桃在盘,欲滚不落;北面巨石极象大龟,头向东南朝拜,从谷口远望,石龟朝拜的方向,整座山是约35度仰卧的一尊大佛,头高脚低,面向东南,一条右臂斜伸山下,98年有人在佛右肩刻下“真寂”二字,当时发现一条大蟒盘卧石下,随作罢下山,只留此二字。

家门口竟有如此仙灵之地,更有如此壮观的辽代遗迹,我初见甚是惊奇,唏嘘至今才一睹芳容!感叹当年辽契丹鼎盛王朝何等气势,创造出璀璨契丹文化,一统江山两百多年!

正是:

忽如神仙降幽谷

格力贝尔出奇峰

释迦牟尼迁圣境

神龟叩拜卧佛峰

真寂左揽善福寺

辽窟清寺续文明

华夏上京耀长河

唯我塞外契丹城

标签:

上一篇贪婪圣契

下一篇恒金棒图纸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