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有一种记忆可以很久,有一种思念可以很长,人世间最伟大的莫过于母爱。母爱,就是儿时那一声声呼唤,亲切、刻骨;母爱,就是那盏昏黄的灯,永远让人温暖、安心;母爱,更是那座破旧的老屋,始终给你家的感觉。母亲节来临之际,谨以此文回顾半生以来和母亲的点点滴滴。祝天下每一位伟大的母亲节日快乐!
我的母亲
母亲留给我的印象始终是忙碌的身影,大概是因为自己出生在一个小山村的缘故吧。小时候家里耕地多,还养着几头牛,主要是为了耕种。山区的条件真可谓“只看图画不堪行”。这是自己从山里走出来以后才知道的。
母亲的勤劳在我们那里是有口皆碑的。父亲是个工人,工作的原因,一两个月才回趟家。所以更多的家务、农活的重担就落在了母亲的肩上。家里里里外外都是母亲操持。也是因为这样,自己对母亲的印象和感情似乎更深一些。
记得上小学时,下午两三点就放学了,除了做作业,至今无法忘记的就是做放牛郎了。在我们周围,每天赶着牲口去山上吃草几乎成了六七岁以上孩子共同的记忆,周末、雨天也不例外。母亲趁机干些家务和农活。而且晚上喂牲口的草料还要母亲提前准备,青草是每天要割的。记忆中大概四五岁就开始帮母亲给牲口铡青草,一般的青草还好,遇到秋季的玉米秆,那是最费力的。用母亲的话说,每天从太阳还没落山铡到天黑才结束。当时年纪太小没力气,只能把别人半小时干的活用两三个小时干。每逢冬季牲口吃麦草时,母亲要找两个叔父和邻居帮忙,要花费多半天的时间铡麦草,然后堆放到雨淋不到的地方,可供两三头牛吃一个多月时间。
母亲劳作的碾子
每当看到母亲劳累的样子,我心里就暗暗想:快点长大多帮母亲干点活。在母亲耳濡目染影响下,我上初中时就学会了割麦子、摞麦垛、犁地,包括用架子车从山上拉麦子。记得一次装满麦子的架子车从陡峭的山路翻了下去,所幸我被车辕巨大的反冲力推倒在路边。当晚,母亲哭了一整夜。后来自己才明白了“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的道理。我学会做饭也是在上初中时,记得中师毕业刚参加工作,自己蒸的馒头和手擀的面条让一位临退休的女老师赞不绝口。虽然这都是一些生活琐事和平凡日常,但我从内心感谢母亲,她教会了我自食其力。
母亲除了挤时间干家务、干农活、照管我们姊妹三,还要给四个比她小的舅舅缝缝补补。母亲是个苦命人,外婆去世得早,外爷又是个聋哑人,母亲作为姊妹五个中的大姐,家里的大小事都要她操心,即使出嫁后也不例外。大概从小操心成了习惯,几个舅舅相继成家后她还是放心不下,嘴里经常念叨着。
母亲是个爱干净的人。虽然一个人里里外外操持着,但她始终是个爱干净、见不得乱的人。在干农活的间隙她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家里的衣服要么叠起来,要么挂在墙上,从不乱放。就连同村的大妈大伯都经常对我说:你们姊妹几个从小到大总是穿着不沾土的衣服,衣服整整齐齐,脸上白白净净,压根不像土生土长的农村娃。我知道,这是在夸母亲。到现在,我仍然坚持着起床就叠被子的习惯,不论冬夏,这都是受母亲言传身教的影响。
母亲是个有远见的人。母亲告诉我,当时家大人多劳动力少,作为姊妹中的老大,自己没上完小学就辍学回家帮大人干活了。言谈中看得出,和她一起家境好的同学后来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这始终是她内心的遗憾。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母亲写的字我都自愧不如,她懂人情、明事理,待人宽厚。对我们儿女严慈有加。记得上初中时,一段时间我学习成绩下滑。母亲严厉地对我说:“你看看咱们生活的地理条件,不是爬坡就是下山,如果不好好学习,长大就只能种地。你的身体又单薄,无论如何是吃不消的。学习上用点功,将来至少能吃一份轻松饭。”为此,她和父亲说过不少次。父亲是个简单直接的人,他每次对我说:不好好读书就回家种地。其实父亲是读过高中的,而在我读书这件事上,我更应该感谢母亲。母爱是一个方向,让我迷途知返。
母亲是个善良、有忍耐力的人。自从有了弟弟妹妹之后,母亲的日子就更艰难了。因为父亲经常不在家,农忙的时候难免要求人帮忙。几个婶婶为一些小事经常给母亲脸色看,但母亲宁可吃亏从不斗气。顶多也就借父亲回家时倾诉苦衷。邻居请求帮忙,她却有求必应。
自从我有了孩子后,不得不又让父母亲来帮忙照管。如果说少年时对母亲是一种依赖,当对母亲的牺牲真正有所体会,有更深刻的理解是在自己初为人父以后,这种感受才最真切。从内心而言,自己是有些歉疚的,毕竟父母抚养我们姊妹三个长大就已经耗尽心血,如今身体也不比当年。况且来这边她总是有些不习惯、不自在。我回老家始终觉得就是自己的家,而她来我这儿,分明是把我们当做主人。我想可能是因为媳妇的缘故吧,毕竟婆媳关系是大多数人认为无法逾越的坎。看得出,每当看到儿子时母亲是高兴的,但看到她因劳累身体每况愈下时,我发自内心地觉得对不住父母。而所有的不自在、劳累,母亲却从来没有和我说过什么。我知道,父母永远是儿女的支撑。有时候自己也在想,人的一生始终是在忙忙碌碌中度过的。孩子小时盼望长大,长大后读书、工作、结婚、生子。哪样父母都无法缺席。真所谓“在生本求多子孙,及有谁知更辛苦”。
母亲是个骨子里要强、心思细腻的人。可能是长期母子“相依为命”的生活偶尔会遭到了周围人不屑的眼光,她做事总要比别人强。当年得知我考上中师时,村里的人都投来了羡慕的眼光,那一刻,母亲是最开心的,母亲觉得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回报。
上中师以后,也就逢假期我才回趟家。而每次回家时她就在村口等我,每当离开时她总要把我送到村口。记忆中蓦然回首,发现我从未离开过母亲的视线,从未离开过母亲的牵挂。是啊,正如惠特曼说:“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
可以说儿行千里母担忧,舐犊情深是人的本性。其实母亲对舅舅的感情是最深的。大舅得重病后,母亲整天以泪洗面,她到处求医问药,甚至迷信地求神灵保佑。每次回家她都会给我说:“你外爷不会说话(聋哑),你外婆去世得早,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你大舅年纪轻轻就撑起了这个家,艰难的日子他为全家老小操尽了心,可到头来自己却没享一天福,他的命怎么就这么苦。”
大舅去世那天,母亲从坟地离开时,也许是至亲的离去让她坚强了很久的感情和身体突然崩溃,脚下有些踉跄。小舅主动和母亲拉手的一瞬间让我泪目。母亲模糊的背影愈加显得瘦小。不由得让我想起了龙应台《目送》中的一段话:“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就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前年,母亲的视力突然下降。起初她一直没告诉我,尽管每个礼拜都会和她通电话,但她总是报喜不报忧,只字未提得病的事。当我回家后才知道她一个人在住院。而她却说:“给你说了怕你担心,再说还要影响你的工作。”
也许是母亲积劳成疾,近年来身体大不如从前。视力弱,记忆力也明显下降了许多。等母亲出院后,我临走那天早晨,母亲早早就起床做饭,吃饭时,母亲还不停地念叨:“做了一辈子饭,五点多起床,到七点多才吃饭,你看,要样子没样子,要味道没味道。”我尝了一口,突然间一阵酸楚涌上心头。土豆丝粗细不一,尝不到盐的味道,有点苦。原来是把味精当盐放了。我忍住说:“好着呢。”在返回的路上我默默地流泪了。
如今,母亲和父亲去上海为弟弟看管刚上小学的女儿了。连续两年没在老家过年了。平常倒不觉得,每逢春节,自己总感觉缺点什么。去年春节专程回去走亲戚,深切感受到:没有父母的老家,我只是位客人。“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在我耳边萦绕。
去年暑假父母都在老家,我和妻子商议为他们规划一次旅行,可天太热,母亲的眼睛怕出汗,未能如愿。
人常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不想留下遗憾,祈愿父母身体安康。
岁月无尽,母爱永恒。
标签: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