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遇心之灵

0

你知道下面这些著名的佛教寺庙吗?

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因坐落在河南少室山下的密林中而得名. 少林寺是我国佛教*禅宗的祖庭,少林武术的发源地,被称为“天下第一名刹”。

白马寺,位于洛阳市老城东约几公里邙山南麓洛河北岸之间,是是佛教传入我国内地兴建的第一座寺院。初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68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白马寺,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尊为“释源”和“祖庭”。

灵隐寺位于杭州西湖灵隐山麓,处于西湖西部的飞来峰旁,离西湖不远。灵隐寺又名“云林禅寺”,始建于东晋(公元326年),是我国佛教禅宗十刹之一。当时印度僧人慧理来杭,看到这里山峰奇秀,以为是“仙灵所隐”,就在这里建寺,取名灵隐。

法门寺位于在陕西省西安西部扶风县城北10公里的崇正镇,是一座闻名全国的古刹。据传创建于东汉,也有说建于北魏年间的,现有大雄宝殿、钟楼、鼓楼等建筑,尤以法门寺塔(护国真身塔)最负盛名。

大相国寺位于河南开封市自由路西段,原为战国时魏公子信陵君故宅,北齐天宝六年(555年)始建国寺。相国寺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院,禅宗胜地,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整个建筑保持着清代风格,古色古香,金碧辉煌。

大昭寺,位于拉萨的寺院。又名“祖拉康”、“觉康”(藏语意为佛殿),始建于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距今已有1350年的历史。大昭寺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 位。是藏王松赞干布为纪念尺尊公主入藏而建的,后经历代修缮增建,形成庞大的建筑群。

你知道我国四大佛教名山吗?

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观音菩萨道场普陀山、普贤菩萨道场峨眉山和地藏菩萨道场九华山,世称"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

佛教起源于印度,一般认为传入中国的年代始于汉明帝。据史册记载,汉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年)派遣使者12人前往西域访求佛法。公元67年他们同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回到京城洛阳,带回经书和佛像,同时在洛阳建造中国第一所佛教寺院“白马寺”。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汉化,在建筑、造型艺术等各方面都形成自己的特点。

中国早期佛寺建筑的布局,大致沿袭印度形式。尔后因融入固有的民族风格,遂呈现新貌。其建材以木为主,多设于平地(如府城市街)或山中。故后世寺院除寺号、院号外,亦附加山号。又有以年号名寺者,如北魏之景明寺、正始寺、唐之开元寺。

明清以来,佛寺建筑格局已成定式,一般在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分布着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毗卢阁、观音殿。大雄宝殿是佛寺的主体建筑,东西两侧的配殿为钟楼与鼓楼,伽蓝殿与祖师堂,观音殿与药师殿相对应。大的寺院有五百罗汉堂、佛塔等建筑。中轴线东侧分布僧房、香积厨、斋堂、职事堂等,是寺内僧人的起居生活区。中轴线西侧主要为禅堂、接待室等,是前来挂单僧人修行之所。一些大寺院,门前还有放生池。

山门殿即寺庙之大门,一般称为“三门”,通常是一座带有三个洞门的牌楼式建筑,中间为正门,左右各一个稍小的洞门。这三门象征佛教的“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人们常说“身入空门”,是指进入寺院大门,开始过清静的寺院生活。

进入寺门,首先我们看到的是钟鼓两楼。钟楼鼓楼对称的建于天王殿的两侧。左钟楼右鼓楼,晨曦时先击钟,然后击鼓应和,晚上先击鼓,然后撞钟应和,所以称为“晨钟暮鼓”,目的是为了警醒尘世间的痴愚之人。

天王殿--三门内的第一重殿,殿中间供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像后供韦驮天,面向北。东西两旁供四大天王像。

进入天王殿,第一眼看到的是一尊笑脸迎人的弥勒菩萨。因为这个布袋和尚的样子亲切可爱,慈眉善目,故各地寺院都把他供养在第一个佛殿中,以求香火旺盛,所以他也就被称为 “欢迎佛”了。

与弥勒菩萨背靠背的佛是护法神---韦驮菩薩。塑像一般具有两种站立的姿态:一种是双手合十,横杵于腕上,直挺而立;一种是一手握杵拄地,另一手叉腰。面向大雄宝殿,注视着出入宝殿的行人动向,十分威严。

弥勒菩萨两侧列坐的是四大天王,南方增长天王手持宝剑,职"风",与剑锋谐音;东方持国天王手拿琵琶,职"调",意为调弦;北方多闻天王手拿宝伞,职"雨",伞能防雨;西方广目天王手缠一龙,职"顺",龙能屈能顺。四大天王各主风、调、雨、顺,暗喻着中华民族祈求一种国泰民安、林茂粮丰的心愿。

大雄宝殿,也有称为大殿的。大雄宝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宝殿中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佛像。大雄是佛的德号。大者,是包含万有的意思;雄者,是摄伏群魔的意思[1]。因为释迦牟尼佛具足圆觉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称他为大雄。宝殿的宝,是指佛法僧三宝。

释迦牟尼佛——佛教的创始人,被称为“世尊”,又称为“如来”。常见的塑像有三种姿势。常见的是盘腿打坐,左手横放,右手向上屈指作环形,这是表示佛说法的"说法像"。

一种称“成道像”,结跏趺坐(两腿交叉,双脚放在相对的大腿上,足心向上),左手横放在左脚上,名为“定印”,表示禅定的意思;右手直伸下垂,名为“触地印”,表示释迦成道前,为了众生而牺牲自己,这一切唯有大地能够证明。

还有一种释迦立像:左手下垂,表示能满足众生愿望;右手曲臂向上伸,表示能解除众生苦难,这一造像称之为"旃檀佛像"。

大雄宝殿的主尊两侧,常有“胁侍 ”,即左右近侍。释迦牟尼的胁侍,一般是文殊、普贤两菩萨。

以观音为主尊的佛寺殿堂,称为观音殿,又名“大悲坛”。因为观世音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上首菩萨,表现一切佛的慈悲心、大悲心,是救世最切者,所以命之为“大悲坛”

观音殿供奉的是观世音菩萨或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

药师殿也称药王殿,供奉"东方三圣"。主供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佛,左右胁侍为日光、月光两菩萨。药师佛 全称为药师琉璃光如来,又有人称谓大医王佛,医王善逝或消灾延寿药师佛。为东方琉璃净土的教主。在中国佛教一般用以祈求消灾延寿。

药师佛左右胁侍为日光菩萨与月光菩萨,合称“东方三圣” 。日光菩萨与月光菩萨共同辅弼东方净土药师如来弘扬正法,一左一右,普渡有情,位补佛处。

地藏殿主供地藏菩萨,是佛寺的重要配殿之一。一般位于佛寺的后部。九华山是大愿菩萨地藏王的道场。

毗卢遮那佛,又称“理智不二法身佛”,密宗称为“大日如来”,简称毗卢佛,象征着光明普照,佛法广大无边。毗卢阁也因此而得名。

罗汉堂,是供奉罗汉的殿堂。在一般的寺庙里,在大雄宝殿两侧塑十八罗汉,而在规模较大的寺院,则专门建有罗汉堂,内塑很多罗汉,可能是五百罗汉,可能更多。

藏经楼 经书是寺庙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寺院在大雄宝殿等后建有藏经楼,用来存放佛经。一般为两层。藏经阁内依藏经的方式与格局的不同,可分为柜藏、壁藏、天宫藏和转轮藏四种。

法堂是禅宗盛行后的佛寺建筑,一般设在大雄宝殿的北边,是寺僧演说佛法,皈戒集会的地方,也是寺院的重要建筑。

方丈室为方丈处理事务之所。

僧房僧众经常止住起卧之房舍。

禅堂,犹禅房。“坐禅堂”的略称,亦作“僧堂”,是众僧坐禅用的堂室,佛徒打坐习静之所。

斋堂即是五观堂,寺僧吃饭的地方。五观,僧人吃饭时应该想见的五种思维境界,即计功多少,自忖德行,防心离过,正事良药,为成道业。堂外挂着木鱼(梆),“梆响过堂”,敲木鱼成为僧人进堂用斋的讯号。斋堂内,用斋的桌凳安放整齐,僧人用斋前要念“供养咒”,盛菜添饭有行堂僧人经管,用斋时不得说话,规矩很严。

试问世上人,有几个知道饭是米煮? 请看座上佛,也不过认得田自心来。

《大智度论》云: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因此放生池是许多佛寺中都有的一个设施,一般为人工开凿的池塘,为体现佛教“慈悲为怀,体念众生”的心怀,让信徒将各种水生动物如鱼、龟等放养在这里。信徒放一次生就积一次德,象征了“吉祥云集,万德庄严”的意义。

放生池的意义重大,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放生鱼的池子,更重要的他是一种激发众生慈悲心的手段。

附:有寺庙的注意事项

名寺名庙,分布较广,它们是旅游者颇爱光顾游览的重点,但旅游者在游历寺庙时有四忌需牢记心头,以免引起争执和不快。

一忌、称呼不当。

对寺庙的僧人、道人应尊称为“师”或“法师”,对主持僧人称其为“长老”、“方丈”、“禅师”。喇嘛庙中的僧人称其“喇嘛”,即“上师”意,忌直称为“和尚”、“出家人”,甚至其它污辱性称呼。

二忌、礼节失当

与僧人见面常见的行礼方式为双手合十,微微低头,或单手竖掌于胸前、头略低,忌用握手、拥抱、摸僧人头部等不当之礼节。

三忌、谈吐不当

与僧人道人交谈,不应提及杀戮之辞、婚配之事,以及提起食用腥荤之言,以免引起僧人反感。

四忌、行为举止不当

游寺庙时不可大声喧哗、指点议论、妄加嘲讽或随便乱走、乱动寺庙之物,尤禁乱摸乱刻神像,如遇佛事活动应静立默视或悄然离开。

标签: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