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舟原名谢中平,在他第一次举办画展时,金石大师李骆公先生给他起了艺名江舟,希望他像漓江的一叶小舟,从漓江划游出去,走向遥远的大海。
在一些人看来,江舟这个艺名有点浪漫,好像在湖光山色中泛舟那么轻松自在,但江舟深知,这个艺名包含诸位恩师的殷切期望。
在江舟童年的时候,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学校还经常停课,但孩子们空闲时间多了,有些人的兴趣爱好就得到显露。
那时他的母亲在新华书店上班,他常常到书店蹭书看,他对书店里的连环画和所有图画都很痴迷,对画家能在方寸之间把人物和景色准确生动画出来羡慕不已。母亲知道他有这种爱好,就用微薄的收入给他买了许多的连环画和其他图画方面的书供他阅读临摹,还特别让他先后拜吴烈民、龙山农先生为美术启蒙老师。江舟对美术的兴趣爱好就这样培养起来。
1977年,18岁的江舟考入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77年恢复高考后被录取的考生本来就很少,能有机会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这样的艺术殿堂深造更可称是凤毛麟角了。那时候但凡有美术功底的通常都是生于艺术世家,从小耳濡目染。所以,很多人对来自偏僻地方的考生江舟感到很好奇,当时他已经被几所艺术院校录取,后来由于吴冠中先生的亲自推荐,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优先录取了他。成为当时极少数进入中国著名艺术学府就读能在诸多艺术大师门下受教的幸运儿。
由于谦虚好学,江舟得到了张仃、阿老、吴冠中.黄国强等老师的悉心指导。那时的艺术界没有现在这么功利,老师对上门求教的学生都很欢迎很耐心,他也就成了吴冠中老师家里的常客,经常陪吴冠中老师外出看画展、去外地写生。有时还在身旁协助他创作,参加书画界的各类活动,吴冠中老师的许多好品德及艺术创作观念影响了他一辈子。
可是毕业才一年多,他辞职下海了,他选择了自己创业之路,决心当个职业画家。他的决定让老师同学和亲友们很担心。
关于“下海”的原因,江舟常常轻描淡写地说自己是个散淡的人,不适合传统体制的约束。事实上,他是有感于当时中国绘画艺术创作过于模式化、程序化,导致书画界出现了千人一面的同质化现象,如果不思上进,固步自封过不了多久,也就会被人遗忘。
江舟笔下的作品,表达的是通古达今的思想,是对人情世事的洞见和明察。他不甘心只停留在抄袭古人的“踏雪寻梅”“携琴访友”和梅兰竹菊等模式化题材的局限,一味追求文人的“雅趣”和清赏,而是努力从平常的事物中参悟出哲理,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比如崇尚道德修养、低调谦虚的品行、淡泊宁静、闲适自由的生活态度。
江舟人物画古雅的文人气质,跟他长年注重研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积累是分不开的。他一直认为,作为文人画家最重要的素养是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
江舟的朋友评说:他的文人画之所以别具风格,先是得益于年轻时在大学得到过众多大师悉心教诲,具备了扎实的绘画功底,后来他又甘于寂寞、潜心研摹了历代文人画名家名作,有了丰厚的传统文化修养。两者兼备,就有了创新的自信和潜质。最难得的是他后来游历名地,虚心向那么多的艺术界朋友学习,甚至结交山中高僧,研习禅宗,增添悟性。见多识广自然胸襟更加开阔,人情通达自然能才情勃发。
他经常用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来鞭策自己,告诫自己要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高远胸襟,他深知,只有不断地积累不停地进取,他这叶浩瀚艺海中的孤舟才能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他就是文人画家江舟。
(7月27日) 21:20,广西卫视首播的《文人画家——江舟》敬请关注。
标签: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