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三大幸事——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鬼谷子
语言比较直白,第三条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什么一定要得英才?庸才蠢材不行吗?我们常说名师出高徒,往往名师在前,而高徒在后,逻辑上也就是有了名师而后才有高徒。
可但是,但可是,如果有过从教经验的人都会有一个感受,那就是有些孩子聪明得紧,一点就通,特别灵,遇到这种学生往往会使老师的教学过程非常愉悦,甚至令人激动而发挥超常,然而有的孩子反应慢,理解力弱,讲课非常费劲,教学者也会很失落,一方面是进度缓慢而焦躁,一方面是觉得自己没有能调动起孩子的学习兴趣,更没有办法使他学好知识,倍感沮丧……而有的一般学生经过更加有经验的有能力的老师的调教,成绩就会大幅度上去,这里也能看出老师的水平确实有差异,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方法,成绩等
古时候有一个非常难做的职业,那就是帝师,就是太子的老师,他的任务是要把太子给教好,让他学贯古今,通晓天文地理,辨识王霸之道,还要治国理政,敬天爱民,还要懂得驭下之策……看过电视剧《康熙王朝》《雍正王朝》《贞观长歌》等电视剧,一定记得里面有几位令人印象深刻的帝师,伍次友,邬思道,张玄素,魏征等,为什么说他们很尴尬呢?因为他们教的学生是太子,是龙种,我们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老子英雄儿好汉……这就意味着,如果太子没教好,那么是你这个老师做的不好,如果教好了,多半是因为基因好,老师就是外因而已!
因此,我们常说英才,那就是人家本人就是人才,基因好,聪慧,碰到老师稍微一点拨,就能举一反万,老师功劳有多大呢?今天我们说的鬼谷子,名不见经传,正史没有记载,我们是因为他的一帮叱咤风云的学生认识了这个神秘人物,那么,是不是他的学生们成就了他?
可是小编还是觉得不妥,如果这个老师没有真本事,这么多学生,还都是人中龙凤,怎么会看上他呢?所以我们要先从鬼谷子的个人水平说起。
鬼谷子
五行阴阳开天地,纵横捭阖定生息。
诸子百家称世纪,奇门鬼谷俱真经。
一语道破,战国争雄乃鬼谷子真经的试验品,正确无误的讲述了纵横、兵伐、天道自然的循环规律。
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记载苏秦、张仪均为鬼谷子学生,但张仪比苏秦年长约30年。 都说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所以,历来学者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而讥诋者极多。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解,其中的纵横论彰显外交理论的博大精深,外交战术得益与否,关系国家安危兴衰。
一、鬼谷先生作品——致胜兵法十三篇
鬼谷子既有政治家的六韬三略,又擅长于外交家的纵横之术,更兼有阴阳家的祖宗衣钵,预言家的江湖神算。旷世奇书《鬼谷子》,博大精深,充满着权谋策略的智慧,包含着言谈辩论的技巧,蕴含着中国古代文化一个划时代的思想凝聚,从古至今,一直是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大使必读之书,且在欧洲、美国、东南亚被广泛学习和沿用。更是各朝、各国领袖曾研和必研之书,特别是日本,受鬼谷子影响还专门设立了纵横研究院,为日本的强大立下了悍马功劳。其兵法十三篇与孙子兵法相得益彰,甚至远胜之。
第一篇大意说:纵横捭阖乃万物之先,是方略、圆略、出入的门户。治世安民,一统天下,兵非良策。拥力而避战,交言而弭兵,不战而屈人,以战而止战才为上策。
第二篇大意是说:兵机大事在知己知彼,要有致胜之谋,必须审其情,定其基。掌握敌隋要快、要全,暴露给敌人的要少、要慢,阴谋与阳谋,阳谋与阴谋,方略与圆略,圆略与方略,要交替运用,不可固守一端。兵无定策,策无定形,使人无可乘之机,这就是“天神”。
第三篇大意说:君臣上下之事,有亲有疏,有远有近,君臣之间远远听到声音就思念,那是因为计谋相同,等待他来决策大事。在这种情况下君主要重用,将帅就要出仕,建功立业。如果在君主近前不被任用,那是计谋不合,在这个时候卸甲归田才是上策。
第四篇大意说: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自然的。圣明君主,见到世事有了裂痕,就要设法去抵住,而抵法有几种,世可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抬则抵而得之。五帝的政权就要夺取,诸侯之间的征伐是不可胜数的,这时参与争霸才是上策。
第五篇大意说:凡要决定远近征伐,就要权衡力量优劣。要考虑敌我双方的财力、外交、环境、上下关系,那些有隐患的就可征服。征服的上策,是靠实力去威慑。然后,令其或 纵或横,或南或北,或东或西,或反或复,听我摆布。
第六篇大意说:各国之间或联合,或对抗,要成就大业,需有全面计谋,要能携四海包诸侯。不是圣明君子,不能通过深层的智谋,则不能统帅国家,没有智慧的人不能主持用兵。要正确确立联合谁,打击谁,关键在于自己要有才能智慧,比较双方长短远近,然后才能可进、可退、可纵、可横,把兵法运用自如。
第七篇大意说:要策划国家大事,就必须会揣测他国的想法,如果不会揣测,虽有先王之道,圣智之谋,也是没用的。揣测是计谋的根本。
第八篇大意说:主持练兵,使军队能打胜仗而士兵又没畏惧感,使军队常在不动兵器、不花费钱物的情况下就能取得胜利,这才算“神明”。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谋略,而谋略是否成功,关键又在于周密。
第九篇大意说:善于争霸天下的人,必须权衡天下各方的力量,要度量各国的土地人口、财富、地形、谋略、团结、外交、天时、人才、民心等国事,然后才能做出重大决策。
第十篇大意说:凡兵谋都有一定规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法,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
第十一篇大意说:凡是要做出决断,都是因为有所疑惑,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通过分析来决断的。而军中大事,各方面头绪十分复杂,难于决断时,可以用占筮的方法决断大事。
第十二篇大意说:在用兵将之时要赏罚严明,用赏最重要的是公正。赏罚严明才能无往不胜。
第十三篇大意说:举事欲成乃人之常情,为此,有智慧的人不用自己的短处,而宁可用愚人的长处,不用自己笨拙的方面,而宁用愚人所擅长之处,只有这样才不会穷困。
二、鬼谷先生其人 鬼谷子姓王,名诩,亦作王禅、王利、玄微子,后世只称王禅老祖或玄都大法师。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其具体生卒年不详,大概在公元前400年前后。史称东周卫国人,师从老子。是中国历史上极其神奇且神秘的人物!著有《鬼谷子》及《本经阴符七术》传世。
鬼谷先生年谱:
公元前400年,鬼谷子出生,十几岁离母而去。
公元前380年,鬼谷子20岁,走出云梦山去各国游说,建功立业。
公元前361年,鬼谷子返回云梦山隐居教书授课,孙、庞20岁拜鬼谷子学艺。
公元前355年,孙膑、庞涓学成。
公元前353年,孙膑、庞涓大战于桂陵。
公元前330年,张仪48岁苏秦18岁拜鬼谷子学艺。
公元前323年,张仪苏秦学成。
公元前313年,鬼谷子仙逝。
因此,鬼谷子大概活动于公元前400年至公元前313年之间,从公元前400年鬼谷子出生 ,寿88岁。
三、鬼谷子的朋友圈
鬼谷弟子门人众多,而各家中又以纵横家与兵家者成就最为显著且最为人所熟知!“一人之言,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胜于百万雄师!”关于纵横家的代表人物:苏秦和张仪,太史公司马迁就曾在其《史记》中郑重写道:“此二人真乃倾危之士也!”一笑而天下兴,一怒使诸侯惧!(“一怒而诸侯惧,安居则天下熄”语出:《孟子.滕文公下》) 鬼谷子知名弟子及再传弟子:
庞涓:魏国名将,百战百胜,最终输给同门师兄弟孙膑。
孙膑:名将,逢战不输。
苏秦:佩六国相印。
张仪:两次做秦国宰相。
商鞅:为秦孝公改革变法。
毛遂:自荐出使楚国,促成楚、赵合纵,声威大振,并获得了“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 甘茂:助左庶长魏章略定汉中后投向齐国任上卿。
乐毅:辅佐燕昭王;攻下齐国70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封昌国君,又在赵国封望诸君。
范雎:他上承孝公、商鞅变法图强之志,下开秦皇、李斯统一帝业,是秦国历史上继往开来的一代名相。 文仲:越王勾践的谋臣。
蔡泽:继范雎为相国,曾为秦王政出使于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邹忌:齐国相国。
郦食其:汉王刘邦的谋臣。
司马错:秦惠王三大干将之一。
蒯通:韩信谋士。
黄石(知名弟子张良):黄石公三试张良,传鬼谷兵书于良。
公孙衍:张仪的连横策略的主要对手。
李牧:赵国将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魏僚(知名弟子韩信):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入秦游说,被任为国尉,因称尉缭。后隐居。著名军事理论家。今存兵书《尉缭子》24篇,近万言。据传,韩信有幸得到该兵书。
李斯:助始皇一统山河。
徐福:东渡寻仙,据传成了日本的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
白圭:经营贸易发展生产的理论鼻祖,先秦时商业经济谋略家和理财家。
吕不韦:始皇亚父,秦国丞相。
看到这里,除了赞叹这些牛人真是牛,鬼谷子了不起,前面的问题似乎也有了解答,那就是这里还是有先后因果关系,第一,鬼谷子本身很牛,不管有没有让他出名的牛人学生,他的本事都在那里,谁也拿不走,只不过是孤独的;第二,牛人学生可能是万千人中慢慢脱颖而出的,不管是不是苏秦张仪,还是张三李四,正因为老师的学问高深,学生总会有的,最后会不会是苏秦张仪,还要看学生自己的造化,只有牛人学生能领悟老师的知识,这点对老师而言很重要!第三,這其中就只能说是相互成就吧,再牛的学生,没有老师的指点,很难突破自我限制,难以到达巅峰,而老师没有牛人学生,则孤独寂寞,最终一身的本事没有用武之地,浪费了
一言以蔽之——相辅相成!
标签: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