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驾驶室

0

封面新闻记者 曹菲 实习生 钟坤靓 摄影报道

确保安全,这是陈昭小时候听站长父亲说的最多的词;把细一点,这是儿子陈余鑫成为电力机车司机后,他嘱咐最多的话。

50岁的陈昭,是中国铁路成都局成都机务段的一名动车司机,也是这个三代“铁路世家”的中坚力量,承上启下延续“责任精神”的一代。

如今,他和儿子身着统一的火车司机制服,怀抱着同样的责任心,在各自的轨道上守护列车安全,同时见证四川铁路跨越发展。

4月20日,封面新闻记者在成都动车运用车间采访了陈昭、陈余鑫父子,听他们讲述这个三代“铁路世家”的传承故事。

父亲

阴差阳错成为火车司机 见证四川铁路跨越发展

陈昭与火车结缘离不开父亲的影响。1968年,父亲进入四川广元车务段,先后在宝成线上3个小站工作,最终在站长的位置上退休。

“父亲在哪里我们就跟到哪里,小时候经常搬家。”陈昭说。父亲的工作是辛苦的,却也令他向往,特别是看到父亲在站台上指挥列车到达、离开,觉得特别威风。

初中时,陈昭定下了职业目标——成为一名铁路职工。1989年,17岁的他以第10名的成绩考进中国铁路成都局,却因为单数分数和未满18周岁(当时独特的招录条件),被分到了师徒制的机务段。

在父亲心底,当然希望陈昭像自己一样在车站工作。不过,面对既定的事实,他还是站在老铁路人立场送上最中肯的嘱咐:“机务学的东西更多,要靠自己钻,对自己的本职工作一定要有责任心。”

带着父亲的叮嘱,陈昭开启了火车司机的学习之路:没有监控和电子记录,操作学习全凭脑子记,每次跟车,他都在师傅旁边仔细观察;没有故障处理的理论书籍,他就在实操中记录了10厘米厚的笔记,随时带在身上。

5年后,陈昭考上了火车司机,一直在宝成线上跑货运;2007年,他开始值乘客运列车;2010年,又考上动车司机,成为成灌线的首批动车司机,也是西南地区的首批动车司机。

自此,陈昭先后跑过成达、成遂渝、成渝、西成、成贵线,见证了四川铁路在短短十多年里的跨越发展。

陈昭回忆,2004年听说国家铁路要“与时俱进、快速发展”的时候,他想象不到还能怎么发展。直到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开通,他才突然意识到高铁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他觉得自己是幸运的,能够在火车上见证中国铁路起飞。

陈昭

儿子

如愿以偿开火车 期待驾驶速度更快的列车

如果说陈昭成为火车司机有点阴差阳错,儿子陈余鑫开上火车则是如愿以偿。

1998年出生的陈余鑫,成长在铁路家庭,比别人拥有更多接触火车的机会,“小时候外公会带着我在铁路边上看火车,一会过去一趟,像巨龙一样,特别拉风。”

读幼儿园时,陈余鑫无意在家翻到一本关于韶山3型电力机车的书,里面的机车部件令他着迷,这也成为他进入铁路行业的启蒙书。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机械愈发感兴趣,还曾亲手设计无人机,并通过3D打印机制造零件、进行组装。

之后,他遵从自己的喜好和父亲的建议选择了机车车辆专业;2018年毕业后,顺理成章进入成都机务段。“出入库把细一点,道岔位置看好,信号看好。”陈余鑫说,这是他工作后,听父亲说的最多的话,他知道这是来自前辈的经验之谈,每次都虚心听着。

如今,陈余鑫是老成渝线上的一名货车司机,虽然这条线弯度大、视线不好、防伤压力大,速度还比自己想象中的慢,但他依然热爱自己的职业,“我喜欢操纵机器的感觉。”

他说,自己目前最大的愿望就是像父亲一样,成为一名动车司机。未来,他则期待走上更大的平台,开上速度更快的高铁列车。

陈昭和儿子陈余鑫

传承

责任精神放在首位 护送旅客安全抵达

一家三代铁路人,如果有什么是在这个家族中世代相传的,那一定是安全意识和责任精神。

陈昭至今记得,在宝成线上小小的站房里,父亲每次开交班会时提到最多的词,就是“安全”。进入成都机务段后,他也时刻将列车安全放在首位,保证每一趟列车安全抵达,积累自己的安全行车里程。

如今,职业使命传递到陈余鑫手中,他也时刻将安全与责任放在首位。虽然是“95后”,他却不觉得这是老生常谈:“拉客和拉货是不一样的,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我以后跑客运了,更是不能出一点差错。”

听着儿子的话,在一旁的陈昭欣慰浅笑。他知道,安全意识和责任精神,已经在这个家里得到传承。

在动车驾驶室的陈昭

(文中部分图片由成都机务段提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标签: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