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天赋

0

他是中国核武器最初的“三大支柱”,近代力学的奠定人物之一。他是钱学森引以为傲的知己,他学识出众,为人低调。

钱学森曾经评价他说:“他比我更加厉害,他一个人值十个师”,他的实力得到了专家们的认可。然而天妒英才,1968年,从兰州飞往北京的飞机失事,带着他从400米的高空中坠落,从此世界上少了一名顶尖人才。

周恩来为他掩面哭泣,下令严查飞机失事的原因。他的逝世是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人才损失,也是当时我国领导人的痛。

他是谁?他就是著名的中国核弹领域、人造卫星领域、导弹领域杰出的力学专家,他承载着中国力学的希望。转眼50年过去了,不知有多少人还曾记得这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唯一的烈士,翻开这位力学专家的回忆,故事还要从郭永怀的经历说起。

1909年4月,郭永怀出生在山东省荣成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排行老四。当时的农村,条件十分艰苦,养活一家子已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了,更别提送孩子上学。然而,郭永怀的父母却不这样认为,即便家中贫寒,也咬牙将郭永怀送到了本家舅舅办的学堂里念书。

那时的他虽然只有10岁,但是却清楚的明白,读书是可以改变自己一生的事情。在他的坚持和努力之下,在他17岁那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青岛大学附中,成为了县里唯一一个上公费学校的人。

20岁那年,郭永怀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南开大学预科理工班,从此踏上了学习的新征程。结束了预科班的学业之后,郭永怀转身投入到了本科学习中去,之后选择了当时国内难度较高的物理专业。

1931年,郭永怀得到了国内知名教授顾静徽的赏识,她认为郭永怀就是为物理而生的。两年后,顾静徽将郭永怀推荐给当时北大光学教授饶毓泰的门下,继续深造学习。

郭永怀学习的十分认真,在参加北大考试之后,如愿的成为了一名北大物理系的学生。在这几年的学习过程中,他的物理知识已经十分的扎实了,比起同届的学生已经十分的优秀了。

1938年,国内庚子赔款基金会举办了第七届留学生招生考试,在3000多名学子中,力学只招收一名学生。郭永怀十分喜欢力学,他的目标就是成为这三千分之一。

在激烈的竞争下,郭永怀、林家翘、钱伟长三人5门课超过350分,三人以相同的分数被力学专业同时录取。原以为郭永怀就此坐上了前往加拿大的轮船,前往多伦多大学学习知识。

没想到的是,郭永怀在轮船上直接撕毁护照,他直言:“日本签发的护照,我宁愿不去”,留下这句话便离开了前往加拿大的轮船。

两年之后,郭永怀等人在几番周折之后,前往加拿大应用数学系进行学习。初到多伦多大学时,几人因为地域生活习惯,吃了不少苦头。

1941年,郭永怀凭借自身的努力,和钱学森一起成为世界气体力学大师冯·卡门的弟子,郭永怀因此和钱学森结缘。

郭永怀和钱学森两人志气相投,两人都十分喜欢力学,所以一没事两人就会坐在一起讨论相关的力学知识以及物理上的难题,两人也因此成为了一生的挚友。

1945年,郭永怀和钱学森两人共同发表了“上临界马赫数”概念论文,解决了当时飞机速度偏慢的问题,在理论上也解决了飞机跨声速飞行的“声障”难题,此后,郭永怀名声大噪。

同年,郭永怀即将前往康奈尔大学深造。钱学森十分不舍的这位知己好友,开车带着郭永怀兜了最后一次风,之后亲自将他送去了康奈尔大学。

1946年秋,冯·卡门的大弟子,也就是威廉·西尔斯教授,他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航空科学部的基础上创办了航空工程研究生院,他知道郭永怀的才华,于是邀请郭永怀前去任教,此间攻克了许多难题。

1948年,39岁的郭永怀和同样在康奈尔大学学习的江苏姑娘李佩结婚。1949年,一直刻苦研究的郭永怀提出奇异摄动理论,在当时再次引起了一片轰动。要知道在跨声速动力学上攻克难题是十分困难的,但是郭永怀做到了。

他不但提出了奇异摄动理论,还将这些理论运用到了实际应用上。这个理论的提出,彻底让美国关注上了这个优秀的中国人,并且给了非常高的薪资,想让郭永怀永远的留在美国。

恰逢郭永怀听闻新中国成立,他想也没想地拒绝了美国提出的邀请。郭永怀此时只想尽快地回到中国,为祖国的事业添砖加瓦。

1958年,日内瓦会谈之后,经过中国政府的努力,美国不得不取消禁止中国留学生处境的条令,但却一直从中阻拦中国留学生回国。

为此,郭永怀知道,因为自己手里的这些成果,美国不可能轻易地放自己离开。于是他只能把自己手稿公布出来,包括很多从未发表过的数据。因为只有这样,美国才能放人。

1956年,国庆节的这天,郭永怀和妻子带着五岁的女儿,踏上了回国的路程。踏上土地的那一刻,郭永怀激动的抱着妻子说:“回来了,我们终于回来了!”

阔别16年的祖国,再见的她是,已经变了一番模样。想到未来的祖国的事业,郭永怀就忍不住热血,他要投身祖国伟大的建设事业。

回国之后,郭永怀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接见。随后,郭永怀参与创办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中国培养更多的技术性人才。

郭永怀时常对自己的学生讲,国家贫瘠,是我们这些做儿子的不好。祖国的伟大建设应该是每个儿子的责任,青年学生强,则国强。

为了祖国伟大的建设事业,郭永怀创办大学,培养人才。对于他来说,每分每秒都十分的珍贵,他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人才。用郭永怀自己的来说,他在意的是祖国三代的物理事业,他培养学生,为未来的祖国事业铺垫脚石。

学生们也深刻的明白这个道理,祖国这一代的科研事业在我们的手中,下一代甚至下三代都要以此为基础。

1957年,郭永怀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恰逢苏联和中国签订合约,同时苏联为中国提供了原子弹数学模型和图纸,为此中国把造建原子弹提上了日程。

之后,老朋友钱学森回到了国内,和郭永怀一样,接受了国家的任命。就在郭永怀等人夜以继日研究的时候,苏联突然单方面的撕毁两国签订的合约,撤走了原定帮助中国研制的科学研团队、技术以及资料。

1961年,郭永怀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加入党的那一刻,郭永怀无比自豪的挺起胸膛,他终于可以自豪的说,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同时他也肩负起来中国科研的重担。没了苏联的支持,中国科研团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这时,成为党员郭永怀临危受命,接起了这个困难的任务。

同时,为了加快核武器的研制步伐,党中央决定在青海新建核武器研制基地,将集中在北京的优秀专业科研队伍,和全国优秀的科研人员集中到一起,前往青海,为祖国解决核武器这个大难题。

就这样,郭永怀和钱学森两人一起研究,从头开始,一步步的进行推算、演算,就这样一点一点的掌握了原子弹的原理。

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重复实验,虽然困难重重,但是郭永怀和钱学森两人前所未有的坚定,他们相信自己,也相信祖国。

之后,研究团队遇到了瓶颈期,核试验一直开展不下去,在这个关键时刻,郭永怀创造性地提出了爆炸力学与核武器实验相结合的内爆法,就这样,团队有了新的主研究方向。

在随后的研究过程中,郭永怀提出的创造性理论被一步步的实践出来,这仿佛给科研团队打了一针安定剂,所有人都觉得,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一定能够拥有自己的原子弹。

工作中的郭永怀无暇顾及家庭,他将女儿送去了内蒙古,又将家里的电器带到了研究所,供同事们使用,所有人都齐心协力,共同完成着中国建设过程的一伟大而关键的目标。终于,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自己研究的原子弹试验成功。

成功的那一刻,郭永怀激动的握着钱学森的手说:“我们做到了!”,在场的人激动的流下热泪。原子弹实验成功代表着中国即将站起来了、强起来了!第一颗原子弹实验的过程是艰难的,郭永怀经常为了勘测数据,冒着一次次危险,进入实验基地勘测数据。

1965年5月,周恩来总理、贺龙元帅和邓小平等多位副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了郭永怀以及参加原子弹研究的专家和学者们,并未他们举行了庆功晚宴……在中央领导的鼓舞下,郭永怀和科学家们士气大振,又投入了新的战斗中。

后来,郭永怀受命“东方红”卫星本体以及其返回卫星回地研究的组织领导工作,1968年,郭永怀前往基地,为我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的发射问题进行研究。也就是在这一年,郭永怀已经在青海基地待了两个月,在整理手稿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重大的线索,郭永怀立刻联系飞机,准备飞回上海,想要尽快研究新线索,突破新的难题。

准备好资料,郭永怀就踏上了从青海飞往北京的飞机,他一直在思考,如何把这个重大线索和北京的专家们进行讨论和实践。为了尽快飞回北京,郭永怀选择了晚上的飞机,在飞机上,郭永怀还在听关于工作的汇报。拖着疲惫的身体,郭永怀坚持在飞机上完成自己的工作,有人劝说他休息一下,休息好了再做。

但郭永怀坚持要把手中的工作完成,他内心急切地要回北京和其他专家们讨论线索。郭永怀笑着说:“没事,明天回去眯一下就好了”说完又继续着自己的工作。为了祖国,郭永怀争分夺秒,不想浪费时间,身体虽然很累,但是他心里迫切的想去这次北京的讨论,郭永怀知道这次的重要线索,一定可以改变中国如今的局面。

眼看着飞机即将落地,突然,飞机像掉了线的风筝,从四百米的高空,直直的向地面冲去,飞机在地面发生了爆炸。滚滚浓烟,仿佛在哀悼着郭永怀的离去。救援队伍来的时候,事故现场惨不忍睹,有13具烧焦的残骸,面目全非,难以辨认,只见飞机的残骸中,有两个紧紧抱在一起的两个人很显眼,这两人就是郭永怀和警卫员牟方东。

当救援人员把两人分开的时候,看见了他们保护在怀里毫发无损的文件包,救援人员沉默了,是对英雄的默哀。郭永怀为了保护这次要回北京进行讨论的重要数据,他和警卫员两人忍着痛苦,紧紧的抱在一起,用身体挡住爆炸带来的伤害,他永远的离开了,临走之前,他依旧在为祖国着想。

前来接应的士兵,跪地痛哭,在场的人无不悲痛难抑,失声痛哭。周恩来听说这个消息的时候,正在处理国务院的事务,他默默地放下手里的东西,忍着心中的悲痛,周恩来继续笑着迎接外宾。在送走外宾之后,周恩来终于支撑不住了,掩面痛哭了起来。随后,周总理下令严查此事,必须要查出来这次事故的原因,并通知《人民日报》发布这一不幸的消息。

然而,在几番调查之下,也没能确定郭永怀是被人为设计残害,还是真的因为飞机事故,才遗憾的离开了世界,最后郭永怀遇难被定义为非人为灾难,所有人都不舍的这样的大科学家离开。

郭永怀遇难被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人才损失,足以见得,郭永怀的才能之高。郭永怀可以称为“中国力学之父”了,他的逝世,举国哀思。

当研究院的人拿到郭永怀保护的完好无损的资料时,他们内心十分不是滋味,这份资料为后期的核导弹的科研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科研人员化悲痛为力量,拿着这份郭永怀用命护下来的资料,不断研究。

在郭永怀离开的22天后,我国热核导弹成功试爆,我过国防科技向前跨了一大步,这是郭永怀用生命推动的进步,是无数科研人员日夜兼程得来的成果。

郭永怀的事迹被《人民日报》发布了出来,一时之间人们都在夸赞这个英雄,如果没有他,或许祖国科研事业还要迟到百年,因为郭永怀的存在,中国在最短的时间里发展起来了。

郭永怀离世的消息,她的妻子李佩是最先知道的,作为郭永怀的校友,李佩也是一个十分优秀的留学生。最初回国的时候,她就十分支持丈夫,即便美国阻拦,她也义无反顾地跟随着郭永怀。

如今,听见丈夫离世的消息,李佩沉默了,那种痛是撕心裂肺的,一时间,李佩仿佛被抽干了力气,连为丈夫痛苦的力气都没有了。

她只是默默地站在家里的阳台上,看着远处的天空,就这样持续了一天。李佩一直没哭,她知道,丈夫是为国家事业走的,她不能难过。为了完成丈夫生前的愿望,她投身于教育事业。

丈夫生前想看到一个更好的中国,于是,她走进了学堂,拿起来外语书,仔仔细细的教导每一个中国学子,为此,培育出了大批的卓越人才。

1999年9月18日,国家授予“两弹一星”23名科学家元勋奖章,钱学森等人都在其中,而郭永怀是唯一的一名烈士,一个人横跨三个领域,令人钦佩。

李佩上去领取了丈夫的荣誉。她摸着奖章自言自语道:“你看到了吗,这是你的奖章,你一直和我不管遇到什么问题,人总是要走下去,我一直积极的在生活,克服了你不在的恐惧,我做到了”。

中国开启“中美联合招考物理学学生”项目,李佩是英语的负责人,她培养出来一批又一批的人才,被称为“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

直到李佩90岁逝世时,她都没有动过郭永怀的东西,她一直觉得郭永怀还活着,她一直积极的生活,只为了完成丈夫的遗志,看见更好的中国。

在回忆郭永怀的时候,钱学森是这样评价他的:“他比我更加厉害,他一个人值十个师”,美国人评价钱学森一人当值五个师,可想而知,郭永怀的对新中国科研的影响有多大。

钱学森回忆起郭永怀的时候,还曾玩笑说:“永怀最喜欢我开车带他兜风了,他来的时候是我接的,他去康奈尔大学也是我送的,他就是我的知己,我懂他。现在的中国是他想看到的,他应该放心了。”郭永怀是我一生的挚友,他在物理天赋极高,是我前进路上最好的伙伴。

在回国的12年里,郭永怀扎根在国家的科技事业上,一个人独自前往沙漠深处,妻子的不理解,女儿的怨恨都没有阻止他前进的步伐。

因为事业的特殊性,他未能告诉妻子,这些年他具体在做什么,妻子李佩看在眼里,委屈、无助、心疼都有过,唯独没有后悔。郭永怀是妻子眼中的大丈夫,更是女儿心中的英雄。

郭永怀为“两弹一星”做出巨大的贡献,虽然他生前没有看到新中国的改变,但所有人都记得“两弹一星”改变的中国综合国力,所有都记得这样改变背后的英雄人物,钱学森、郭永怀……

郭永怀是唯一一位为我国原子弹,氢弹和卫星实验工作均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那个时代的中国,他就是最顶级的科学家。正是53年前那场空难带走了他的生命。如今,这位英雄长眠于地下,记得他的人都十分地敬佩他。一场空难结束他的生命,二十二天之后,中国第一颗核弹头飞上了天空,它承载的是郭永怀投身报国的灵魂。

为了纪念郭永怀先生,张爱萍将军亲自书写的三个大字“永怀亭”,被雕刻在我国空气动力中心大院的松林山上的一座纪念亭的碑上。永怀着热血,永怀着热忱,永怀着爱国,永怀着祖国事业。

2003年到2013年,李佩先生将全部积蓄以及郭永怀的遗物,悉数捐赠给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和中国科技大学,随后,李佩先生也与世长辞,能记住郭永怀的人越来越少了。

《爱在天际》于2012年12月15日在各地巡演数次,这部歌剧就是为了纪念郭永怀先生。歌剧里,赞颂着郭永怀先生的壮举,他是伟大的空气力学专家,是“两弹一星”的带领人之一,是推动中国科研事业进步的领先者。

就像歌剧里那样,郭永怀先生一生短暂,却经历了国家生死的转折点。郭永怀先生见过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军队的残暴,因此20岁时,看到加拿大护照是日本签发的,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不去。

他经历了美国的阻拦,但为了新的中国能在世界站住脚跟,他选择了放弃16年内所有的成就。他经历了导弹第一次试验成功的喜悦,他终于看到中国巨人一点点地站起来了。

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科研事业,是科研成就了他,也是他成就了祖国的发展。他从来不是一个人在奋斗,像郭永怀先生这样的英雄还有很多。

比如郭永怀的妻子李佩先生,她培育了无数新型人才,给祖国的教育的事业添砖加瓦。郭永怀的知己钱学森先生,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他的一生也奉献给了祖国。

2017年10月30日,为了纪念郭永怀先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主办了“郭永怀讲坛”第一讲。这是对郭永怀先生最高程度的赞美和敬意,世间有永怀先生,实乃幸事。

“我等你,你不回来,我不老”这是歌剧中李佩先生的台词,在她心中的丈夫是个英雄,也是中国人民的英雄。

借此文章,向郭永怀先生致敬!

标签:

留言评论